西方一位学者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只有一个理由,即他们必须是批判的中心。”(注:贺雄飞.今日思潮[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351.)批判社会通常被认为是大学的天性。如果将社会比喻成一种生命体,那么,大学无疑是它的头脑。也可以说,大学是产生思想、创造新知、培育智慧的殿堂。比之于其他社会组织,大学的社会批判更加自觉与深刻。大学既可以将现实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等理论体系视为自己的批判对象,也可以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纳入自己的批判视野,甚至还可以把社会流行的观念、民众心理、生活方式等当作自己的批判目标。 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极为复杂,大学对复杂社会的批判也不可能是单调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大学社会批判的对象选择、内容把握、批判视角及所欲实现的具体目的等常常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源于大学的社会批判立场。所谓大学的社会批判立场,就是大学在评判社会时所设置的标准和持有的理念、信仰或态度,它构成了大学社会批判的武器和内在依据。 一、大学社会批判立场的历史演进 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大学社会批判立场大体经历了道德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不同形态的演进线路。 1.奉行道德主义立场的社会批判 道德主义是一种古老的大学信仰。它是一种关于道德与社会、道德与人之间关系的观点或理论,其理念是: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本质,社会的一切生活均应以道德为中心,并以道德作为衡量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最高标准。这里的道德,不是日常生活准则或人际交往规则,而是理想化和超越化的绝对道德。人与社会都应朝向这种绝对道德状态发展,接近了它,人便为理想的人(圣人、君子、佛、上帝等),社会也成为理想的社会(大同世界、理想国等)。 由于道德主义所抱定的道德是高于现世生活的完美主义道德,就必然与现世生活产生云泥般的距离与反差。以这种极端理想化道德为标准审视与量度现世生活,现世生活的一切便即刻显露出缺欠、丑陋甚至堕落,从而必然形成道德主义对现世社会生活最激烈的批判。 道德主义顺应了人类不断超越自我,永不满足现实,追求真善美的本性,肯定了人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为人类社会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道德图景。然而,道德主义不是以承认、而是以根本否定现世生活的合理性为前提的,因此,道德主义所奉行的道德绝对性、神圣性和优先性的社会批判,使自己在面对现世生活时必然是武断的、无根的。它以理想为现实,混淆了现世生活与理想生活之间的界限,片面地用单一性和终极性道德理想取代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忽视了道德理想所需要的生活基础。因此,道德主义在道德观上是激进的,然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退步的,这就决定了其社会批判形式上虽然激烈但实质上却相当虚弱、伪善和无效。更进一步,那些为道德主义所乐道的极端理想化道德,又往往成为剥夺人们正当需求的精神暴力或者成为实施社会思想专制的借口,这也正是道德主义及奉行其立场的古典大学社会批判功能式微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2.秉持理性主义立场的社会批判 把理性看作是获得真理、评价和处理社会一切问题的惟一正确的观念与方法的态度或价值取向,就是理性主义,有时也称为科学主义。 与道德主义与神本主义相对立,理性主义不止于知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一种对真理、正义、平等、人权与人性等普遍法则认同的价值论,是人的思维能力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注: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3.)因此,它也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批判武器。在理性主义旗帜下,欧洲先后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等一系列批判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批判旧道德、确立新道德,批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革命行动。 理性主义是对不合理性和非人性的批判,其矛头指向封建主义及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宗教道德神学。在理性主义面前,“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惟一尺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4.)。理性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觉醒和个性的解放,促进了科学、民主和经济的发展。 近代大学是理性主义的代言人。秉持理性、传播科学和追求真理是近代大学的本质特点。近代大学的批判精神及其革命意义,为许多思想家赞叹和讴歌。法国19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成为革命热情主要源泉的各种因素,都受到大学教授的见解以及他们发表在《政治团体》报上的文章的影响。教授们的新思想左右了人们的头脑,启发了人们的自觉,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注:陶文昭.精英化世纪——现代知识阶层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67-68.)在中国,“五四”运动是与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是批判旧制度和传播新思想的堡垒。 理性主义除了对特定时期社会政治与思想批判外,还具有普遍的社会批判价值。这集中表现在理性主义所倡导的求真唯实精神、普遍怀疑态度和实证科学方法等方面。这对于人们自主运用理性独立思考,破除迷信,坚持真理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3.规循人本主义立场的社会批判 人本主义是指从人性而不是物性出发来评价和衡量一切事物的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在与封建主义和道德主义斗争中节节胜利,理性在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中已牢固地扎下根基,“合理”成为人的思维方式和评价事物的基本尺度。特别是人类依靠理性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日益呈现出无比巨大的能量,使人们倍加坚信并崇拜理性,人类生活进入到理性主义时代。然而,伴随着“理性化”发展的持续深入,“理性”一改与“人性”相统一的初衷,逐渐从人性走向解放和获得自由的工具异化为束缚人的精神发展的羁绊,变成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单一的“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进而导致理性的武断和强制。理性确立的确定性、线性等刚性法则,扭曲了人性的完整性、统一性和丰富性,窒息了人对理想、信仰和情感的要求。不仅如此,理性主义的泛滥还使人类陷入了一系列诸如环境、生态、道德等危机境状。面对这一遭遇,西方人本主义(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后现代理论等)展开了以科技理性和科学主义为对象的社会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