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也和许多其他汉族族群一样庆祝许多同样的节日,诸如新年(农历12月25日—正月15日)、清明、端午(农历5月5日)、鬼节(农历7月15日)、中秋(农历8月15日)等。这些节日通常富有非常强烈的乡土色彩。在本文中,我想探讨的是一些有关这些“泛中国的节日”的问题:在客家地区是否有其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这些节日?如果有的话,这些仪式在客家核心地区赣南、闽西、粤东、粤北是否普遍存在?(注:然而我主要关注的是闽西,普遍的情况被理解为适用是最重要的。)最后,其他汉族或非汉族族群是否也有相似的模式。 春节,大家都知道作为中国的新年,它包括分开的具有各自意义的两个部分:过年和元宵节(即上元节:天官的生日)。在整个客家地区,新年的第一个焦点便是最具乡土特色的灶君准时升天并于正月初五回来。大年除夕这一天,一般要对社公庙和村庙进行年终性敬拜,并在自家大门换上新的对联,然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初一,先要拜土地公,然后拜村庙里的菩萨,只有拜完神后,人们才能开始走亲访友去拜年。 “家庭的新年”也在这个时候,人们把老祖宗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神龛上,同时,族人要聚在祠堂里一起拜祭祖先。通常会有一个特别的上谱仪式。在庄重严肃的上谱仪式过后,紧随着是上灯仪式,上灯期间整个宗族的男丁们聚在一起开宴会餐。(注:林清水:《粤东蕉岭县新铺镇上南村民俗调查》,《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80页说到在他的家乡,这个仪式通常发生在1月12日和1月15日。) 客家地区庆祝“公共的新年”,普遍要舞龙灯和狮灯,请道士们打醮、举行灯展以及其他竞争性活动。龙灯和狮灯主要由族或房组织,这是一个向本地其他宗族或其他房展示势力的大好时机,通常发生在前面提到的打醮期间。(注:参见劳格文关于长汀涂坊的元宵节调查《闽西的调查与族谱》,1993年。)我们只要认识到“灯”和“丁”(注:刘志文等主编:《曲江的客家》,《广东民俗大观》I.459页。)这两个词,就不难理解新年庆祝的第一阶段的“上谱”其实是为第二阶段做准备的,并且这两个阶段同样是以元宵节作为终极点。所以我们可以给客家地区的春节下这样的定义:各族和各房借此来展示其势力的时机。(注:当然,这不仅仅发生在客家地区,我在漳州也见过,舞龙队在三个有姻亲关系的村庄里游行,以穿过其他村庄为目标:无论是谁,只要成功穿过别的村庄,来年都会添丁,这些村庄自然会竭力阻止他们进入。)人多就意味着势众,这就是客家人的生存基本准则。 现在,是否可以这样讲,春节主要是一个宗族的节日,这一点对明白宗族的繁盛和强大被看作是来自土地公一直到天官诸神的庇佑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正月的上半月总要花如此之长的时间来打醮的原因,同时,这也是由华钦进所描述的各房的200米长的龙在村庙前集合的原因了。在清流县长校镇(刚好越过古田的边界),类似的由宗族组织的龙聚集在小山上远眺村庄:只有在祭祀完龙神后才能集合。(注:1996年7月14日,在清流史志办,我们听了李升宝讲述他回老家的经历。)在永定的古竹镇,我们见过类似的请神仪式,起龙和卸龙都是由一个道士来主持。这些有序的活动,暗示了龙通过村庄所留下的气息与其他蜿蜒的龙——龙脉穿过村子所留下的气息之间的紧密的联系。龙脉的走向决定了村里大部分房屋的朝向,尤其是祠堂的朝向。中国农村的生活是生活在祖先的保佑下的,而祖先自己却被土地神庇佑着,村庄和宗族的生命应归功于龙神。 清明通常被描述成死者的节日,它通常发生在春分后的十五天。然而,在客家地区,这个节日能够持续上一个月。因为坟墓遍布在整个山上,而且必须根据祖先的世系来扫墓。第一个被扫墓的一定是开基祖的墓,族中的每房都要派代表参加,越接近现代的墓,扫墓的人就越少。(注:参见《广东民俗大观》II.481页,描述了在粤北的偏远山区的一个壮瑶自治区同样的扫墓次序。)每次扫墓时,清除完墓上的杂草、上好供品后,要杀一只鸡,把鸡血滴到纸钱上,然后把纸钱按固定的模式摆在墓的马蹄形边缘外。(注:有的时候丢在墓上也一样,这段话涉及到整个闽西和广东客家地区,那儿的墓是葫芦形的,而赣南的墓普遍是蜂窝形和地穴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清明更多时候被叫做“挂纸”。(注:参见陈运栋:《客家人》374页,文中描述了台湾客家人在立春后到清明之间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去扫墓,但是在闽西和梅县的村庄开始得要早一些,因为他们要把纸钱挂满三十代祖宗的墓。)这种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来庆祝清明的仪式,意味着这是展示其宗族血统构成,同时也是让后辈了解本族历史的绝好机会。在许多地区,如果男孩子在扫墓时认出了一穴祖墓并且能够讲述流传下来的有关这个墓主的故事,就会得到一些硬币作为奖励。 客家的端午节也和其他地区一样,也会包粽子、赛龙舟。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被小人诬陷并被流放,最终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河自尽。这个节日同样被认为具有驱邪逐疫功能,正如人们在门上挂艾草以辟邪一样。(注:参见张祖基等著:《客家旧礼俗》64页,这些植物能够祛邪逐疫。)进一步讲,赛龙舟是为了驱邪逐疫。(注:黄诗:《端午礼俗史》,在精辟的分析后,集中在端午的主要目的是为祛邪逐疫。在此我要感谢Van der Loon教授向我提及这本书。)如在宁都洛口,五月初四那天,人们要在村上游神,游神队伍的最前头是一条木龙,后面是旗手,紧跟着的是福主朱公,再后面是乐队及三个人抬着的一条纸船和纸篮。龙和朱公分先后顺序进入每家每户,人们先要“洒水”,然后再拜祭。这时人们会把一些不吉祥的东西放在纸船里,吉祥的东西放在篮子里。第二天傍晚时分,在进完每家每户后,由一个道士引着队伍来到水口(一般在村子的下游)把纸船及船上所装的不吉祥的东西都烧掉。在道士诵经祷告中人们相信,他们把瘟神送走了。(注:参见罗勇:《赣南宁都县洛口乡洛口村的“朱公庙会”》,《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232-245页;参见Chao Wei-pang《武陵赛龙舟》,在书中他提到湖南衡山的一个类似的习俗,一条由道士和方士做的纸船被抬着走村串户,以驱瘟逐鬼,在湖南酉县,人们举着一条五英尺的木龙走村串户。在此我要感谢Van der Loon教授向我提及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