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义,最好先能知道一点儿她与西方文化的异同何在,然后其特点特色就比较容易触及。而欲知中西文化的异同,在今天这一场合下,最简捷的办法是略略理会一下双方有关共同涵义的异同。例如,英语文中的culture,与中文的“文化”可以对译,就可以从语源学etmology来根寻它们的原始本义而做出比较对看。当然这需要专学。此刻如以简法来试行,那么可以查知culture大约是从栽种植物而得源取义。这包括土地分配、安排、管理、培植等等程序方面。于是,培植推及于动物的养殖,甚至酵母的酿造;也推及于对人的教养栽培。到这里,便发生了教育、教养的事情以及其所发散的结果。所以,culture的定义之一是:" The fineness of feelings, thoughts, tastes, manners…" 。 说到我们中华“文化”一词的语源,那得分三步来说:一是“文”,二是“化”,三是“文化”。 “文”是原创“个体”单字,“字”是衍生的后出字体。原始文这个字应与上古“文身”的风俗有关,篆文还能显示。画一人,身上绘有花纹图案之象。汉字起源有三说,我另有小文考论,今不重述。联字篆文,大约在夏代也不会成形,因为夏禹治河,铸九鼎以象群奸,即表明当时只以形象表义,还无商周式的铭文。是以孔子说“杞夏不足征也”,完全吻合。 近日所见甲骨、青铜器的铭文,内容还只是纪事性质,还不是后世所谓“文学”的体制,而文以“化”人的是文学,而不是单纯的纪事,这无待多说。由此而言,寻求“化”的轨迹,仍需承认孔子的遗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教一义,正式发起于周代,是无疑义。所以保存至今的五经、百经,都是周代文籍、文献。 联“字”以成“文”的文,今天叫“文章”,人人都可以说“我写了一篇文章”,却不知道“五色成文”与“五音成章”,是故中国文论研究“文采”和“音律”,这是西方语文中所无的意念。“五色成文”表明与“文身”绘画有关,一丝不差。中国散文也有句法音律,今人不懂了。 汉语“文”之本义略明,尔后方可言“化”。 “文化”一词,似应溯源于刘向《说苑》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等语。晋束皙《补亡诗》也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之句。古文历来颂扬帝王必言文治武功,文治即以文教化之义。这个词义与我们今天所指的“文化”还不是等同的观念概念。但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古以来就特重在一个“文”字上,这却是始终不异的。又复强调这一点,是比较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第一点。 至于“化”,细按起来,西文的cultivate并不是丝毫没有“化”的“内涵”,但问题是其基点为积极的培植训练,而中华的“化”却更重在自然而然,非强加强迫的教化陶冶。比如,我们素重“感化”,“风化”,“潜移默化”,还有一个较僻的词义叫“通化”。可见,潜默之功是不同于强力以行的办法;而感召与相通,尤其说明这一点要义——化者与被化者双方要先有交感、沟通的预备阶段和功夫,这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化”的效果。 我认为,这一要义,是西方“文化”观念中所不曾显示而得明的。略引古训: 《增韵》云:“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教。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 这是教与化的分别,而“风化”一词,也可由此得明。化,好比一种“风气”流行,与有意识、有作为的教不同。是以《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这就针对了“躬行于上”,加几倍地强调了“化”是“消极性”的,不是教训的事。但,归到更广义的“文化”词义上来讲,有一则旧训当知—— “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则为化。”(字典引《韵会》)至此,方知化是化育而成,有化方有万物;故《千字文》云:“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是把教化与造化、育化结合而说出来的又一理念。 因此,民族的文化,是多义丰厚的,是人天之力合一的,是似消极而实积极的一种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创造了我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灿烂辉煌。 讲中华文化,尤其以儒学为重点的,常把礼乐、道德(包括社会伦理关系的准则)等视为核心问题,却似乎很少注意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才”与“德”并重的思想特点。我根据《易经》,写过一篇《三才主义》,提醒大家重视这个命题,今附于后,以供参酌。才,是发挥才能、共谋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才”指天、地、人三者各有其才能,三者合一,亦即天人合一的另一表现、表述。“合一”的那个一,是一切的原始根源,遂分为三,终究是归一。归一是中华哲理的一个特点,即不拘如何分析、分讲,却总不能离那个“一”,即归宗、寻源、返本的思想信念。 这个“一”,就是古人最重的“大一”,读为“太一”,也写作“泰壹”。太一是宇宙最早的状态,义即最极巨大的整体与统一,也用“混沌”、“鸿蒙”等词语来表达这个最大的一体,难分难割。 “太一”见于古书甚多,今不具引。 古人又用音乐的道理来喻指这个“一”。《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中庸》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皆是此义——众乐合奏,并非一个死谱子,而是各有其谱,奏起来却是一个大谐调,极好听——是谓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