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是指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在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与民众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以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播和传承手段,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草根性特点。我国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生产、生活、娱乐和休闲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它们是中国各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也是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如何保护、利用、合理地开发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大众传播时代,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更好地保护、传承、传播民族民间文化,发掘利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中国传播学界和民间文化学界共同面临的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大课题。2004年春天,根据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改编的大型歌舞《云南印象》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引起轰动,为2004年文化舞台增添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它的成功,提供了一个观察大众传媒时代民族民间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值得关注和分析。 一、《云南印象》成功的关键 1、植根于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沃土 《云南印象》所有的元素都是由云南民族民间文化构成,整台歌舞共分七段落,序幕(混沌初开)、太阳(包括太阳鼓、芒鼓、铜芒、铜镲舞、象脚鼓、神鼓)、土地(包括月光、花腰歌舞、烟盒舞、女儿国、打歌)、家园、火祭(包括甩发舞、葫芦笙舞、纹身、面具舞、东巴舞、牛头舞、涅槃)、朝圣(包括藏族舞、玛尼石、转经筒、童谣)、尾声(雀之灵)。构成整台节目的所有因素,包括舞蹈、音乐、歌曲、道具、服饰甚至演员本身,都是来自野地乡村,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这些植根于丰厚民间沃土,源于劳动群众生产、生活的文化元素,使《云南印象》具有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活力,仿佛一阵来自田野的清风,给长期以来充斥着华而不实、浮靡轻艳的晚会舞蹈的舞台带来勃勃生气,也给因终日沉浸在光怪陆离的声色娱乐中感觉和心灵逐渐麻木的城市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刺激和心灵冲击,形成了一道与流行文化、时尚文化风情迥异的文化奇观。浓郁的民族风情,质朴的艺术魅力,为《云南印象》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主创人员对本土舞蹈精神的深刻领悟 在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舞蹈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表演艺术,而是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庆典、岁时祭祀、人生礼仪、婚丧嫁娶、人际交往等等民俗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舞蹈,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尤其离不开舞蹈,舞蹈是人们祭祖祀神、沟通卜神的重要媒介。《云南印象》的编舞和领舞杨丽萍就诞生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自小浸淫于民族舞蹈传统之中,耳闻目染,心领神会,因此对舞蹈的精神独具慧心。杨丽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懂得舞蹈,它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它不是空泛的东西,如果是空泛了,它这个东西就没有灵魂了,舞蹈就没有那种感召力了,它失去了它的那种光泽。”(注:《杨丽萍:舞之精灵》,《面对面》,央视国际,2004年4月12日。)“舞蹈是艺术之母,所有艺术门类之母……,舞蹈是一个最好的表达形式,而且舞蹈是一种信仰。”(注:《杨丽萍:舞之精灵》,《面对面》,央视国际,2004年4月12日。)对于杨丽萍来说,“跳舞是为了和天地沟通,和神对话,这种东西只能是意会的”,(注:应妮:《杨丽萍:因舞而生的女人》,《新闻周刊》,2004年第12期。)“跳舞是生命的需要,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舞蹈是我们的一种仪式。”(注:应妮:《杨丽萍:因舞而生的女人》,《新闻周刊》,2004年第12期。)杨丽萍对于舞蹈有着天才般的悟性和创造力,这在中国今天的舞蹈界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对舞蹈的这种超凡的理解和把握,赋予杨丽萍的舞蹈以卓尔不群的绝代芳华,而今,她又把她的舞蹈精神和天赋带到了《云南印象》之中,在为《云南印象》打上了清晰的个性印记之同时,也使舞台舞蹈寻回了丢失已久的民族舞蹈之魂。 3、电子媒介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景观式塑造 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是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民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特定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产物,那瑰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神秘圣洁的宗教仪式、异彩纷呈的节日庆典以及那天、地、人、神共同在场的文化语境,就是民族传统舞蹈赖以展开的舞台,它们是民族舞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存在的基础。 因此,要本真而完整地呈现舞蹈的魅力,仅仅把舞蹈的动作和音乐从云南民间的田间地头搬到大城市的舞台是远远不够的。一旦脱离了其原生语境,那些舞蹈动作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人工搭建的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族传统舞蹈的整体意蕴,是关系到这台舞蹈能否成功的关键。云南的山水田畴、人文景观当然是无法搬到舞台上的,但是,现代技术发达的电子复制手段却使在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成为可能。《云南印象》耗资千余万,充分调动了当代最先进的电子音、视频和多媒体舞台设备,最大程度地再现了民间舞蹈的时空氛围,从而让城市观众坐在剧院里也能获得一种亲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现场感,满足了城市观众对于原生态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好奇心。《云南印象》可以说是电子复制时代的一次成功尝试,现代化的电子媒介与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的和谐共鸣、无缝对接,为电子传媒时代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技术范例。 4、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诸如先锋艺术、地下电影、小剧场话剧、行为艺术等受众有限的文化表达形式不妨急进甚至反叛,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唱对台戏,它们本来就被限制于狭窄的精英圈子中,是精英们赖以自我标榜并与普罗大众相区分的文化符号,因为其受众有限,因此纵是它们再具叛逆精神,也不至于从根本上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不至于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正鉴于此,我国文化行政部门对于诸如此类的先锋文化现象日益宽容。 但是,对于诸如《云南印象》这样的大众文化节目而言,则另当别论。大众文化节目诉诸全体公众,像大众传媒一样,对于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在任何国家里,大众艺术、流行文化都是国家意识形态机构控制的对象,即使在美国这样以表达自由标榜的西方国家里,像好莱坞大片这样的流行文化也只有在保证“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才能畅通无阻,那些蔚为壮观的好莱坞大片无一不是在赤裸裸地宣扬美国的主流价值观。顺应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流文化,倡导主流价值,从而得到政府,知识界和广大民众的最大范围的认可和赞赏,是所有大型文化节目能够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其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