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和流行文化的亲缘关系,致使消费常常被宏观理论所忽视。眼前,扑面而来的消费气息和遍及日常生活的细节化的审美设计,都在强调着“消费”这个关键词正成为中国千家万户关注的内容,也成为当代生活里别有意味的符号。 不妨来设想一下,闲暇日我们是选择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去郊外空气清新的度假村,还是去国际展览会、博物馆、电影院或购物商场?我们是坐公共汽车、旅游大巴还是自驾车出游?如果我们流连于城市空间,我们进入一家书店,我们会买《哈利·波特》还是选择《里尔克诗集》,或者《消费指南》、《瑞丽》?如果我们买了其中一本书,我们带回家后会如何阅读?关注生产的理论也许蔑视消费行为的轻浮和被动,而拒绝研究消费方式、趣味类型,以及文化实践和社会身份的关系。在这个裂变时代,我们不禁要问:“消费”这个符号是否隐含着人们尚未察觉的意义?“消费文化”是否指向社会生活的差异、断裂和不均等,指向城市和乡村、精英和大众、传统和现代等的对立,继而指向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在中国这个前工业、工业和后工业混合的转型社会里,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社会责任又如何?布尔迪厄等理论者提出的“文化资本”观念,为我们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文化最早被视为资本,始于社会学之父孔德(Auguste Comte)。在他的《社会政体体制》的第二章里,孔德提出当人类的产出高于消费时,一部分资本代代积累,并随时空转换为耐用性资本的观点。这里孔德继承了人类学宽泛的“文化”概念,将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交融,这就是文化资本观念的最初萌芽。(注: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到20世纪,经过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批判理论的复兴,“文化资本”又受到人文科学的青睐。布尔迪厄在探讨教育再生产、文化消费、趣味和社会等级的多篇论文和著作中推出“文化资本”的观念,并不断完善和深化这一概念的批判张力。在《理解布尔迪厄》一书给出的布尔迪厄社会学术语表中,作者这样解释“文化资本”:“一种属于文化正统的趣味、消费方式、社会属性、技能和判断的价值形式。譬如在教育场域里,是一种构成文化资本的学术资历。”(注:Jen Webb,Tony Schirato and Geoff Danaher,Understanding Bourdieu,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2,p.5.)“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和阐释是布尔迪厄文化社会学的突出贡献,这一概念在文化研究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常识中,我们往往下意识地认同人文主义的经典“文化观”,即文化更多指向属于人类文明伟大传统的杰出思想和经典,具有普遍而恒久的魅力;或者再扩大为一种“文献式”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象性作品的整体。雷蒙·威廉斯在以上两种文化定义之外,还提出了一种“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这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注: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转引自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第三种文化观除了具备前两种文化观的批评方法外,还拥有更丰富的分析层面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维度,更能满足观察社会象征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之间的联系、权力运作的愿望。布尔迪厄的文化观接近第三种文化观,他认为文化“关系性”地存在于“象征性位置空间”与“社会位置空间”的结构同源(homology)中。(注:Edward Lipuma,"Culture and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n a Theory of Practice",in Craig Calhoun,Edward LiPuma,Moishe Postone,eds.,Bourdieu:Critical Perspective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p.18.)因此,文化和社会等级、仪式制度、机构设置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须臾不离。“文化资本”概念超越了对文化的狭隘理解,将文化带到充斥着日常生活内容的社会空间中。从大写文化到复数的小写文化,文化被祛除了人文主义赋予的“非功利”的神圣光环,走下被膜拜的神坛,成为和衣食住行一样与社会地位、阶级、社会再生产密切相关的因素。(注: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4,p.3.) 因此,威廉斯和嘉姆在向英国文化研究界介绍布尔迪厄时,曾不遗余力地赞赏其理论所具有的洞察力和批评维度。(注:Nicholas Garnhm and Raymond Williams,"Pierre Bourdieu and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An Introduction",in Derek Robbins ed.,Pierre Bourdieu,vol 2,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p.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