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2004年3月29日电,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2.5亿,平均每天有超过3亿条短信在用户的拇指之间传送。2004年4月8日人民网关于手机短信问题的调查显示,平均每天收到1-2条短信的占31.7%,3-10条的占44.3%。手机用户中15-19岁和20-25岁的年轻人是使用短信的主要群体,使用短信的比例分别达到83.3%和89.0%(注:今天短信了么——京沪穗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调查[N].新周刊,2002-7-15。)如此庞大的青年拇指族群,不能不引起我们关注。短信是一场“全民运动”,但它更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尤其是在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中,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已经被普遍接受,对他们而言,收发短信已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一种新兴的沟通、娱乐和生活方式。随着网站与移动运营商的联合,通过手机接受网站短信服务已成新的热点。CNNIC2003年1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热点问题调查报告显示: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平均每周使用网站发送短信息10.9条,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中,18-24岁的用户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2.8%;其次是25-30岁的用户,为29.1%。可以看出,网站短信息服务用户大部分集中在18-30岁的年轻人,他们是网站短信息服务的主要用户群。青年短信主要来源于自编、转发和网上下载,青年短信文化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联络类、祝福传情类、幽默调侃类、评论宣泄类。青年短信文化为何如此流行,通过短信文化又可看出些什么,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青年短信文化归因 “歌随世而生,世随歌而动”,青年短信文化兴起并流行起来不是平地风云,而是带着时代的印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但更有着青年的心理因素。 1.青年人际交流需要。与过去的任何一代青年一样,青年人际交往的需要特别强烈,但是互动方式却因时代变化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日常生活节奏中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在这样一个动态社会里,青年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人际互动方式和人际沟通的语言模式,喜欢创新,追求标新立异。短信形式多样,语言、声音、图片、游戏、彩信无所不包,内容丰富,表现力十足,而且经济实惠、到达不受限制、信息传递效率高,这对于交流欲望十足而经济能力并不十分高的青年来说,其诱惑力是不言自明的。短信适应了新时期青年人际互动方式的变化,青年通过短信的传递与沟通,构成人际关系圈,发展友谊、爱情等亲密关系。 2.青年对时尚的追求。从现代生物学看,人从其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两个获得性遗传,其一是生物获得性遗传,这部分来自于母体和基因。其二是文化获得性遗传,这部分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人正是在这两个获得性遗传的基础上开始成长的。(注:李金林,吕春风,陈炯.青年文化成因与发展的现代生物学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04(2)。 )人的生物获得性遗传从母体分离时就已获得,并在分离时达到发展的极限,而人的文化获得性遗传则来自个体与社会,是一个逐渐获得的过程,与个体成长的环境关联较强。新事物对青年的影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青年往往表现出热情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对时尚有着类似本能的敏感和迫切的追求。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青年可以轻易地获得一部手机,而且富足的社会使得短信文化市场也悄然形成,这一切使得收发短信成为一种时尚,意味着超前,意味着休闲,意味着酷,青年短信文化以一种势不可当的势头被青年人追捧就不足为怪了。 3.青年的趋同心理。青年人的心理尚处于不成熟和不完善时期,虽然自主性有所发展,但仍有趋同心理,渴望得到认同感和融合感。美国心理学家齐美尔认为人们有两种需要,一是要顺应社会,满足“社会相符需要”;二是要与周围人有所不同,以满足“社会差别需要”。(注:龚长宇.酷文化·青年价值观·社会转型[J].青年研究,2002(2)。)年轻人追逐流行,一方面为了满足“差别性愿望”,一方面是为了模仿他人满足“协调性愿望”。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青年通过群体互动,相互认同于相同的文化范型之下,并逐渐消弭于相互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形成大致相同的心态和行为倾向。刚开始,收发短信只是少部分个体的生活情趣,但随着青年的模仿以求群体认同,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赶潮者。当收发短信成为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传播开来时,成为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时,青年就会感觉到不跟风就是落伍,为了逃避孤独,不至于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青年不由自主地在思想上和言行上紧跟时代步伐,在自己的族群中寻找合适的位置。 4.青年彰显个性的心理需要。在生存环境中,生物都有标识自己的愿望,有意与他物区别开来,这个愿望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青年怀有强烈的“人无我有”心理,在形成趋同心理,与同辈群体保持步调一致、不甘人后的同时,又十分希望区别于他人,在群体中标新立异,希望通过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的优势,得到群体成员的肯定或欣赏,提高自己在群体成员中的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在强调共性的同时,又十分强调个性,希望设计自我、发挥自我。短信可以自编,可以转发,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可以是幽默、富有哲理、运用各种修辞的文字,可以是可爱的卡通宠物图片,可以是清脆悦耳的音乐,通过短信,青年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