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社会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 文化。中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差异较大, 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区域文化。中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既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的一般要求,反映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本土优势,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 文化。 一、区域文化与中国区域文化的历史形成和发展 所谓区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 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 、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 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1.地理环境是区域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基础。地理环境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和文化创 造的场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石和文化创造的自然前提。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与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生态区域,即形 成由环境烙上生态印记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2.物质生产方式是区域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是决定社会发展 程度和文化发展状况的主要力量,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必须通过物质生产这一中介 而得以体现,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给区域文化的生态烙印,是通过人的物质生产 活动来实现的。如肥沃的土地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仅仅为农村地域文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 条件,而农耕文化区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农耕生产方式。 3.社会人文因素是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只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至于某种可能性以某种形态转变为现实性,则取决于人类主体的选择。人是一种理性动 物,具有社会人文传统。人类对自然提供的可能性有自己的抉择,这种抉择受到诸社会 人文因素——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制约,尤其是当人文传统形成之后,便有着顽强 的习惯定势,久远地影响文化的发展。人类的社会人文因素具有强大的选择功能,使人 类主体可以在相似或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不同的文化。 总之,区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 生活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就世界范围而言,不同的国家、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 ,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 域。周谷城先生认为,“古代世界可分为六个独立的文化区域:埃及、巴比伦、波斯、 印度、中国和中美墨西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列举的世界文化种类则达28种 之多。 在中国,很早的时候起,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明”——华夏文明。但这并不排除 华夏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区域文明特征的存在,这种区域文明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文 明中心在空间上的转移,另一方面表现为文明的“中心”与“边缘”的共存。黄河流域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但中华文化的策源地又决不限于黄河流域。近几十年来,随着仰 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彭头山文化、牛栏洞文化等考古发现可以 证明,不仅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的崇山峻岭间,也 都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可见,中国文化的繁衍地领 域之大,为世界诸古文化区所罕见。而在这片辽阔的区域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江 河纵横,为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地理条件和物质基础。“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 差万别,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因此各地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这种地区多样性 导致文化多元倾向与文化‘大一统’倾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文化的 显著特点。”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即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至春秋战国时期,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大体形成,主要有三晋、齐鲁、幽燕、秦、荆楚、吴越、巴蜀七 大文化区。此外,还有北方的游牧文化区、岭南的百越文化区和西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区 。秦汉以后,以上各区域文化逐渐融合,但其区域文化的特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保 持和传承。唐宋以后,随着文化重心的南移和民族融合的加强,一方面,文化交汇融合 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区域文化的学派之争亦有显露。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是 以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基础的,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发生在唐代后期,而文化重心的南移 则出现在北宋,完成定型于南宋。盛唐的文化大融合与宋明理学的文化专制,并未淹灭 中国文化的多极潜质,色彩斑澜的区域文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民间文化的 地域特色始终保持着历史的传承,如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人”就一直保留着 中原文化的一些特征。即使独断专行的宋代理学,其内部也存在着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 纷争,宋代理学诸子即有“濂、洛、关、闽”四大家。清代是文化专制特别森严的朝代 ,历代帝王都极力倡导程朱理学,但民间却不以为然,在大一统的格局下,文化思潮仍 然是庞杂多歧的。清人的学术活动一般都具有地方性和自己的学术传统,如江苏、安徽 学者以治经为主,但方法又有差别,形成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 “皖派”;浙江学者善于治史;而直隶、两湖、陕、豫等省则以理学为主。即使是“汉 学”风靡学界之时,以上地域性文化格局亦基本维持着。至于文学艺术因人文地理之异 而形成的派别则更为复杂多样,地域性文化特色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