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确实有一些龙值得我们去考察。考察这些龙,不是循化或厌憎它们,或是在理论 的染缸里溺死它们,这就是人类学自形成以来的真谛所在。 ——格尔兹 文化人类学从学科诞生之日起,就以研究文化与人性为最终追寻的目标所在,力图通 过对异文化的研究,揭示出人类本性的一些东西。正如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所说,人类 学家并非真的喜欢寂寞生涯,他们之所以乐于奔走于蛮荒之地、忍受土著的不耐和行政 人员的讥讽,是因为他们有一种信念,一种遥远的理想,这就是探寻人类永恒本质。“ 这种对遥远理想之国的追寻,应是人类共同的现象,在宗教活动中层出不穷,在受压迫 的少数民族中更是此起彼落,在知识追求的领域内,对于理想范式的追求也不断翻新。 人类学家执著于人性普同本质与文化歧异的追寻,就像瑶民的千家峒寻根,或是基督教 徒的找寻天国复临的运动一样忍受寂寞与困难,锲而不舍去追求他的理想。”[1](P47) 作为研究文化与人性的一门学科,对待文化与人性究竟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范式显得至关 重要。究竟是坚信人性普同(universality)还是坚信文化相对(culture relativity), 才能最终实现探求“远方文化”的目标,一直紧密地伴随着每一个人类学工作者。 文化相对主义略述 (一)文化相对主义发展历程 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哲人提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思维,有学者认为十八世纪德国哲学之 父黑格尔(Herger,J.G.V.)所提出的尊重所有文化共同体的独特价值,是近代之后文化 相对主义论调的理论渊源。文化相对主义是作为启蒙时代产生的文化普遍主义的对立面 出现的。早期的人类学研究与进化论有密切的关系,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推动了人类 学学科建立,整合了人类作为生物体的演化和人类文化的演化两种研究;继而英国人类 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的发展史是自然史的一部分,也 遵循进化的原则;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在《古代社会》中则进一 步详细阐述了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具体步骤。进化论派所坚持的文化观实际上是一种 普遍主义的文化普同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早期进化论派关心的是全人类文化的 总体发展,很少涉及具体的一个社会、一种文化内部结构的组织和发展。(2)他们认为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沿着单一的线路进行的,不考虑文化中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因素。 摩尔根就曾明确地表明:“人类的经验所遵循的途径基本上是相同的。”(3)他们都认 为全人类的心智能力是一样的,因而,每个民族都必然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4)在研 究方法上,他们采用“文化残余”和“文化类比”的方法,把不同的文化现象加以逻辑 的排比,通过分析将不同的文化排列为高低不同的序列,用以代表全人类文化的进化过 程。[2] 自20世纪以来,人类学界出现了对文化和社会理论的重新思考,他们不再热衷于对全 人类的历史观察,转向从社会和文化的内部分析构造理论,承认非西方文化的客观合理 性,否定文化的高低比较方法。在这新一轮文化思潮当中,又以美国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最具有文化相对主义的特征。 在文化人类学界,公认的最早倡导文化相对主义的人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他坚决主张研究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 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种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 是相对的。他认为“一般社会方式的科学研究,依据我们自己文化的调查者,应从一切 价值中解放其自己才对。……只有在每种文化自身的基础上才能研究每种文化,只有深 入研究每个民族的思想,并把在人类各个部分发现的文化价值列入我们总的客观研究的 范围,客观的、严格的科学的研究才有可能。”[3] 在博厄斯文化相对论的基础上,美国人类学流派还提出“文化区”研究的理论,所谓 的文化区指的是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单位。他们主张人类学研究的单位应是一个部落的文 化。这个文化由许多“文化特质”(traits)组成,相互关联形成“文化丛”(cultural complex),并构成“文化类型”(types)。受博厄斯文化观的影响,他的弟子也从文化 相对主义角度从事人类学研究,最终在二战前后将文化相对主义思潮推向高潮。 20~30年代,美国的一些文化人类学家如博厄斯、本尼迪克特、米德等,通过对不同 文化群体的研究考察,发现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大相径庭甚至截然 相反,从而否定文化价值的绝对性,反对用产生于一种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另一 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应该受到尊重。 这为文化相对主义思潮奠定了学术理论基础。而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中,对 这种观点进行了集中的阐述,被后世公认为人类学文化相对主义的典范之作。 该书对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地安人、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耳人和美拉尼西亚的多布人 三种原始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标准都截然不同,进而提出 文化模式和文化整合理论,认为“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 的一致模式。每一文化之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必要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的目的。 在对这些目的的服从过程中,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 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她认为这种文化的整 合并不神秘,就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样,“所有导向谋生、婚配、战争、崇拜神灵 等五花八门的行为,根据文化内部发展起来的无意识选择原则,转化为一致的模式。… …在每一复杂层面上的文化,即使是最简单层面上的文化,都获得了整合。”[4](P36- 37)因此,各种文化不能在一种伦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但却可以比拟为共存的和同等 有效的生活模式。这种重视文化差异的研究方法并非是无意识的偶尔为之,而是出于强 烈的理论冲动。她在该书中宣称:“现代社会思考的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充分思考文 化的相对性。……对文化相对性的承认,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些价值未必就是那些绝对 主义者哲学理论所宣称的价值。”[4](P215)在该书问世的30年代,一方面殖民主义对 土著文化的歧视登峰造极,另一方面,种族主义将人类推向世界大战的深渊,本尼迪克 特等人对人类文化相对性的发现和阐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