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 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 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 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 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 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 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具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 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 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 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 ,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 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 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 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 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 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 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需求。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不容质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 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正因为如此,党的十 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城乡 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 方式转变。文化产业正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在我国既有潜 力很大的市场空间,又有众多的消费群体,同时,基本属于“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 ”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文化产业 完全可以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许多知名文化企业的成长发展也 充分证明了文化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第一、第二产业。 三、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它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外交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等各个方面。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 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 党的总体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总体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我们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这样一 个大的背景下进行的,自然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文化艺术 仅仅作为单纯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事业看待,而对其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服务功能认识 不足、重视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 且具有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不仅具有公益事业的属性,而且具有服务业生产经营的特 征。加强文化建设不仅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规 律的要求。 近几年来,根据新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央领导的要求,文化部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坚持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加强 市场的主导作用,使我国的文化建设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3 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0%,实现增加值35 77亿元,占GDP的3.1%。其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共有从业人员645万, 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5%,实现增加估1718亿元,占GDP的1.5%。从就业总量而言,文化 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经高于“批发和零售业”;从经济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的经济 总量与“房地产业”大体相当。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也已初步形成了演出业、影视业、 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 术培训业等比较完整的行业门类。截至200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 娱乐业、音像分销业、演出经纪与代理业、艺术品经营等门类的产业单位共有34.9万个 ,从业人员近166.97万人,创增加值近307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 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两个效益比较好,大大增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总 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