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的热点之一。这一热点的出现,在某种意义 上显露了文学文本研究的式微——大批研究者将目光转向文学的生存环境、生产机制的 探讨,越来越远离文学文本;但从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来看,消费文化研究所涉及的文 学生存语境的探讨,无疑将有助于开拓文学研究新的视野和空间,甚至预示着一种新的 研究趋向。对消费文化研究的现状、理论缺失进行梳理,并就其产生的内在动因及发展 趋向作出分析,将有利于探讨的深入与发展。 一、中国消费文化研究的现状 消费文化作为当代西方文论的时髦词汇,作为一个舶来的理论概念,在进入中国之后 ,首先遇到的是对概念本身的理解,以及这个概念是否适合于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适合 于描述、分析中国的文化现实。对概念本身的理解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争议。这显然与中 国学者所应用的消费文化概念,主要来自詹姆逊、布迪厄、费瑟斯通、博得里亚等人的 消费文化理论密切相关。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 与后现代主义》、博得里亚的《消费社会》、卢瑞的《消费文化》等著作的译介与传播 ,给中国学者提供了有关消费社会、消费文化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学术理论资源。在吸收 、借鉴这些西方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学者阐发了自己的见解。他们通常从消费社会的基 本特征入手来阐述消费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宁媛、饶思中对“消费社会”作了这样的阐 释:“消费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舶来品,它在中国还有一些兄弟姐妹,比如后工业社会 、媒介社会、信息社会、电子社会、网络社会、数字化社会、复制的社会等等。(注: 宁媛、饶思中:《消费社会及其文学》,《文艺报》,2004年2月17日。)也就是说,消 费社会是相对于生产社会,或者现代社会、工业社会而言的,因而,消费社会的主要特 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 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注 :陈晰:《救赎与消费》,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另一些学者从分析 、比较前消费社会(现代社会)与消费社会(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入手,探讨消费社会 的特征,认为在前消费社会,“消费主要是为了生产和生活需求而去耗费物质的一种物 质行为,消费的手段性质跃居于目的性质之上而流为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这正是‘现 代社会’的要求,即发展、生产是第一位的,并不提倡为所欲为的消费行为,消费是生 存手段,而非生活方式。”而“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不再是或主要不再是一种物质行为 、纯粹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消费和象征性消费之类的文化行 为。人们的购买行为、消费行为不是为了产品的实用及使用价值而去的,看中的是其形 式与品牌,品牌因之成了一种经济和人的声望的象征”。(注:何林军:《消费文化视 野下的后现代主义》,《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6期。) 从上述学者的探讨不难看出,所谓消费社会是相对于生产社会而言的,是社会生产力 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种与传统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通常 ,人们将传统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都视作生产型社会。在传统社会中,以农业、手工业 生产为主的落后生产力条件下的商品生产,仅仅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以及 有限的文化需要,这时,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地是着眼于其使用价值。进入现代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商品的日益丰富,人们闲暇娱乐和家居设备发生了巨大变化, 富裕阶层的人们开始不再满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更注重商品文化价值的消费, 由此产生了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到后现代社会即消费社会,商品生产的极大丰富乃至不 同程度的过剩,使物质产品的价值构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商品的使用价值日趋淡化, 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人们对商品文化意义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商品实用性的关注。这 一变化导致消费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于是,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文化化成 为一个显著的特点。并且这种文化化不仅体现于商品本身,而且体现于商品的生产方式 和生产环境。商品文化化的结果,使商品文化价值的构成趋于复杂化——品牌、媒体操 纵、文化渊源、体制等因素均对商品的文化含量产生影响。商品的价值与吸引力,事实 上已体现为一种包括文化观念、文化意味和美学内涵在内的文化魅力,人们的消费行为 也就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形态。 在这样一种消费社会背景中,消费文化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通常意义上,所 谓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中,人类物质与文化生产、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 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总和。不同的历史阶段,消费文化有不同的内涵。杨魁 、董雅丽对现代前期、现代及后现代三个主要历史时期的消费文化之特征作了深入的分 析和阐发。在他们看来,前现代社会即传统社会中,消费文化的特点体现为对商品使用 价值的高度关注,商品的附加价值的消费不被重视,消费方式单一,只满足于日常生活 必需品的需要以及有限的文化需要;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上的各种享受 ,商品的附加价值的消费受到重视,出现消费主义文化,但这还只是一种大众化的消费 ,只有少数人群中出现炫耀性、奢侈性消费倾向;而后现代社会中,消费不仅仅是一种 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形态,消费注重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商品消费与文化 消费融为一体,以往限于富裕阶层的文化—审美消费行为,此时已普及、扩大成为广泛 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现实。(注: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29、266页。)不难看出,进入消费社会之后, 消费文化的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学者都已注意到,这些变化与当代电子传媒的迅 猛发展息息相关。在当今时代,电子媒介的异军突起,使大众传媒的功能与作用发生了 具有革命意义的变化。以往的传媒只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而当代传媒由 于传播技术和方式的变革,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影响,使之不仅仅是信息传播工具, 而且大范围地参与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不仅在文化生产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 重的角色,并且在商品品牌宣传和打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传 媒本身成为一个与物质世界全然不同的独立的世界。正如潘知常所言:消费社会中,“ 大众传媒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是我们可用不可用的工具,而且是我们必须生存于其中 的世界。”(注:潘知常:《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 39页。)大众传媒异军突起,不单是信息时代的需要,也是消费社会商品形态逐渐为符 号形态所取代的需要,由此极大地推进了消费文化的发展,成为消费文化的催化剂—— 技术上的现代化、运作上的商业化,使传媒在制造欲望和消费需求方面显示出空前的能 量和作用;源源不断、日新月异的符号价值的生产,有力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如今 ,要探讨消费文化,就必须深入研究大众传媒。事实上,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已经具有 了本体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