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支系众多,主要的支系有布壮、布沙、布岱、布侬 、布土、布曼等。布岱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1950年,布岱人 曾自报为傣族,1954年经过民族识别,布岱人于1958年1月正式被界定为壮族,[1](P36 4)成为壮族的一个支系。 岱族是越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平、谅山、北
、河江、老街等省。 岱族的支系主要有:岱、土、岸、偏、土佬、摆依(白衣)、沱北土人等。[2](P162~16 3)布岱支系主要分布在越南北方的高平、谅山等省。在越南称为布岱的支系,实际上和 中国壮族自称为布岱的支系是一样的。[3](P80)两国之所以使用不同的民族称谓,主要 是因为两国民族成分划分的标准不同。 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的布岱人和越南高平省边境一线的布岱人有共同 的语言、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心理认同。两国边民在亲友互访、边境贸易、传 统宗教活动等方面往来十分密切。本文以中越边境38号界碑两侧的其逐屯为田野调查点 ,描述和分析这群自称为布岱人的人生通过仪礼:“廾桥”仪式。试图通过对该仪式 的描述和分析,探讨这两个跨国民族的文化共性,并尝试分析该仪式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 其逐屯原来是一个完整的村落。1892年中法两国划定中越边界后,其逐屯才被分成分 属两个不同国家的自然屯。但两屯仍共同延用“其逐”这一地名。为了区分这两个同一 名称的村落,当地人把地处坡地、地势较高的越南其逐称为“上其逐”,把地处平地、 地势较低的中国其逐称为“下其逐”。 中国其逐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的西北部,是金龙镇横罗村所 辖的七个自然屯之一,其余的六个为都宽、板门、板罗、陇峨、查内和查外。中国其逐 共有26户,人口112人。越南其逐位于越南高平省下琅县的西南部,是高平省下琅县光 隆社(注:越南行政区的“社”相当于中国的“乡”。)所属的15个自然屯之一,其余的 自然屯有陇落、丘奇、山列、陇率、丘上、板镜、陇域、巧苗、念达、陇灌、陇肥、陇 龙、布犬和布目。越南其逐最初只有3户人家。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到中国其逐抓壮 丁入伍当兵,一些不愿当兵的青壮年男子,陆续逃到越南其逐,此后在那里结婚生子, 成家立业。越南其逐现有22户,113人。 中国其逐和越南其逐是源自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除了个别嫁人的女性和“上门”的 男子是其他姓氏外,其余的全是沈姓。 二、“廾桥”仪式 当地布岱人把本文所论述的仪式称为(loη[4]kiu[2]。“廾”(loη[4])是古岱字, 是布岱人借助汉字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字。古岱字主要用来书写地名、山歌、佛公(注 :当地人称佛公为“po[4]pu:t[8]”,是主持当地传统宗教仪式的人。“po[4]”是量 词“个”,“pu:t[8]”,是“佛”的意思,古岱字把“pu:t[8]”写作“佛”。“ po[4]pu:t[8]”指“做佛的人”,叫“佛公”。)的经书等。“廾”是由两个汉字构成 的形声字,左边的“弄”表岱音,右边的“下”表意。“廾”是“下”、“建”、“ 造”的意思,是动词。“廾桥”即“下桥”、“建桥”、“造桥”。“廾桥”用作动 宾短语时,指“建桥”、“造桥”这一动作,用作名词时,指“廾桥”这一仪式。“ 桥”仪式通常在头胎孩子“满月”当天举行,也有部分人在妻子怀头胎孩子、永久到丈 夫家居住后或孩子稍大以后举行。 (一)“廾桥”前的准备工作 “廾桥”仪式需要男女双方两个家庭共同完成,因此各自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1.娘家的责任 何时举行“廾桥”仪式,由女方家提出,并主要由女方家负责张罗,因此女方家要比 男方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女方家负责的事宜有: (1)与男方家协商。女方家有“廾桥”的想法后,就派人到男方家商量,一是告诉男 方家“廾桥”当天女方家要来多少人,二是了解男方家要请多少客人,以便双方做好 计划和准备。如果经济条件好,可以多请一些亲戚和村民,如果经济条件较差,则可以 只请一些较亲的亲戚。商量好后,女方家回去请佛公选好日子,选定日子后再通知男方 家人。 (2)请佛公。女方家负责请佛公,并请佛公帮忙选择“廾桥”的日子。如果满月当天 不是“凶日”,则可以在当天“廾桥”,不需要再选日子;如果在怀孕期间或满月以 后“廾桥”,就一定要选择“吉日”。仪式举行的当天下午,女方家要派一个人到佛 公家请佛公出门。不论哪家做何种仪式,不论离佛公家的路途有多近或多远,都要亲自 上门邀请佛公,仪式结束后,还要亲自送佛公回家。 (3)采花。仪式举行的当天,女方家要请一位夫妻健在的女亲戚(通常是妻子的姑妈或 姨妈)到山上采花,通常要采五种开花的植物(这五种植物的学名不详)。中国壮族和越 南岱族普遍信仰相同的生育神——花王(也叫花婆或花王圣母),他们认为花王是负责人 间生育的神,并保佑孩子的健康与平安。孩子是花王送来的一朵花,现在“孩子”出生 了,要还恩花王圣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