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一词,几乎人人皆知,但包括许多学者在内,却很少有人知道该词是一个“ 忌讳词”。一九五六年二月八日,国务院曾颁布过《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书报杂志里一 律不用“满清”的称谓的通知》。该通知说: “满清”这个名词是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当时封建统治者这段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称谓。在目前我国各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使 用,可能使满族人民在情绪上引起不愉快的感觉。为了增进各族间的团结,今后各级国 家机关、学校、企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在各种文件、著作和报纸、刊物中, 除了引用历史文献不便更改外,一律不要用“满清”这个名称。 尽管如此,直到今天,包括满族自身在内,使用“满清”一词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大 多数都是无意识地在使用这个听起来很“自然”的词汇。因为通常在人们看来,清朝统 治者是满族,那么称这一时期的朝代为“满清”与称元朝为“蒙元”一样,是很自然的 事。尤其是近年来频繁播出的以清代为历史背景的电视连续剧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这 样的认识。殊不知,从有清一代直至今日,满族从来就不是一个本质意义上的、具有单 一均质文化的民族。(“满族”正式作为一个族称使用应该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民族识 别以后。在此之前主要以“旗人”、“满洲”、“满洲人”、“满人”称之。)清代的 八旗有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之分。八旗的兵将及其家属统称为旗人。除了上 述以族群为标准的区分外,还有帝王、八旗贵族及普通旗人、包衣等阶级区分。而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些具有多元文化的群体一律被冠上行政性称呼——满族。从此 “满族”便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实体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假象,即它是一个具有 实体性内容的、均质的、既有的存在。 其实,五十年代国家强调不要随便使用“满清”一词,一是为了区分“统治阶级”与 “满族人民”,以便澄清一部分人头脑中“清朝 = 满族”的错误认识;二是考虑到“ 满清”一词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使用的语境会影响“团结满族人民”。对于这一点 ,如果我们想到“支那”一词所包含的历史性与政治性,便会很容易理解。 但是,近年来呈现的众多文化表象却恰恰以悖论的方式证明了“清朝 = 满族”这个图 式的正当性。无可非议,这是媒体与公众无意识地共谋的结果。而这些公众当中恰恰也 包含了满族自身。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往往对媒体创造的“清朝 = 满族”图式所持 的态度不是反感,而是自豪感。在这里,多元的满族文化又被勾勒成一种单一的王朝文 化模式。而由地方政府实施的旅游开发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模式的形成。这 是市场机制使然,也是满族的独特历史与文化使然。在旅游开发这一时空中,历史与文 化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被开发并赋予经济意义。在此过程中,历史充分体现了它自身具有 的可以不断重构并再解释的特征。 下面我们将通过个案来考察在当代市场机制中,历史与文化在旅游开发的语境中怎样 逐渐被赋予商品的性质,它们又是怎样被阐释与重构的。通过个案,我们还可以清楚地 观察到历史文本的形成过程本身。 新宾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是中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一六一六年努尔哈 赤在新宾境内的老城(旧称赫图阿拉)登基称汗,建立了后金政权。由此,新宾被称为满 族及清王朝的发祥地。明末清初,爱新觉罗家族在境内修建了永陵,为的是祭祀努尔哈 赤的五位先祖。清朝皇帝先后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计四人九次来永陵祭祖。 一九八二年全县满族人口九万九千六百六十八人,占人口总数的33%。一九八五年成立 满族自治县之际,满族人口增至十九万三千六百四十二人,而一九九○年竟高达二十三 万一千三百七十五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63%和77%。显然,这个数字不是人口自然增长 的结果,它跟国家实行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有紧密关联。(据我调查,成立满族自治县 的首要条件是满族人口必须达到人口总数一半以上。过去因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而不敢报 满族的人,此时,在政府部门的鼓励和动员下,纷纷自报满族。这些人有的是八旗满洲 的后裔,有的是八旗汉军的后裔,还有的虽是汉人的后裔,但与前两者有姻亲关系。除 此之外,有少部分与旗人无关的汉人也报了满族。)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发展经济成了地方政府刻不容缓的首要目标之一。但是,光靠 农业、林业和少量的种植业来发展地方经济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加上县城不通火车,交 通极为不便,发展商业及工业几乎没有可能。在此状况下,地方政府认为,惟一可利用 的资源就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从此,“以清前史和满族为品牌”的旅游开发正 式启动。 首先是恢复赫图阿拉城。在仅以数月的时间将原老城村内一百三十八户居民动迁后, 赫图阿拉城在一片民房的废墟上巍然耸立起来了。“恢复”后的赫图阿拉城共分三个部 分:一是由北城墙、罕宫大衙门、正白旗衙门、罕王井、文庙、普觉寺、塔克世故居、 满族农家小院组成的内城。二是在外城建的“中华满族风情园”(以下称“风情园”), 风情园由人工湖、别墅区、农业观赏区、林业观赏区、满族博物馆(兼满学研究院)以及 满族老街和满族历史文化长廊组成。三是距内城二里的黄寺,主要是地藏寺、显佑宫等 被称为“宗教活动区”的信仰空间。 一九九九年九月,“努力哈赤登基大典”仪式在刚刚建成的赫图阿拉城内开演,它以 一次戏剧性的场面再现了清朝前史的辉煌篇章。二○○一年夏天,城内的白旗衙门内又 举办了“努尔哈赤展”,满族的形象通过与具体人物有关的历史场面的再现而形成并得 到强化。而满族的文化也常常在与努尔哈赤相关的历史记忆中被叙述。在这里,“传统 文化”的概念始终蕴含着清朝前史的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