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据国际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要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其人均支 配收入要达到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城市化率要到50%。但是根据政府发布 的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云南省人均收入4637元,比全国人均7084元少2447元,折算为 美元只达561美元。此外,云南的城市化率仅为23.6%,为全国倒数第三位。云南129个 县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129个县市的县城城镇常住人口一般就在3~5万左右,16 个地州政府所在城市(除省会城市昆明外)一般人口也只在15~20万左右。绝大部分人口 分散在乡村,并散居于交通、信息十分落后的山区、半山区,还有1005万贫困农村人口 。这样的经济、文化发展环境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决定了云南为代表的西部文化 产业的环境、现状和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城市化率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 心城市和珠三角地区相比,有不少劣势,甚至不具备有以大工业、甚至是后工业时代特 征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基础和条件。云南的图书、影视、刊物,在全国市场上的 占有份额也处于末尾。这样的现状决定了云南为代表的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只能结 合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差异性竞争,在体验经济学等新的观念引导下,在世界各国 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群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化的抗争的大背景下, 走混合型、伴生型、资源整合型的发展道路。 文化产业在国外又叫内容产业,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 重要基础。西部地区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以云南为例,全省有少数民族25个,云南特有 的少数民族13个,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次高原地区,横断山脉和穿越云南的长江上 游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江河将云南切分为大大小小的盆地(当地人俗称坝子),特殊 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云南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植被环境,汇聚在云南的百濮、百越、 氐羌三大族源的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又形成了“同族不同类”的文化特征,26个民 族在不同的小地域环境内繁衍生息,环境、植被、气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 服饰、节日、宗教、文学、舞蹈演绎出了众多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比如, 同属于百越的傣族在云南就有西双版纳的傣族、玉溪新平县的花腰傣、德宏地区的旱傣 、思茅景谷、景东的傣族,甚至楚雄州金沙江边的永仁县境内的傣族。这些同属于百越 支系的傣族,由于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藏 族在云南有10多万人口,分布在滇西北地区,但是迪庆的藏族、丽江地区的藏族和德钦 的藏族在其住所、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也都有差异。大理州的几个白族县,鹤庆、剑 川、洱源、大理,在语言、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云南的很 多地方存在着“十里不同族,百里不同语”的特殊文化现象。 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形成了云南特有的以民族为核心,以环境为表征、以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内容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态圈。这些文化生态圈,由于历史、民族 的原因,其发育、成长过程极不均衡。可以说人类生产、生活、文化发展经历过的各个 过程都在云南这块热土上找得到。这些不同阶段的文化圈,有的至今还在少数地区保存 得比较完整,在不少民族地区还有很多遗留下来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现象。这些在 世界上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 具有可开发的产业化价值。比如云南红河州元阳地区的哈尼族,在祖祖辈辈的生存发展 中,形成了特殊的生产、生活的文化圈。这一独特的文化圈以高山梯田为表征,形成了 特殊的高山生态植被系统,从山脚到山顶的梯田水利系统,半山腰、避风向阳的民居生 活、特有的民族服饰、饮食习惯的农耕文化的子组织系统。这个文化系统至今还在延续 ,而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梯田为表征的文化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旅游观光者、摄 影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民间手工业、餐饮业的发展。 以云南为代表的西部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的 结合异常完美。云南的山水和自然植被十分丰富,立体气候,从热带、亚热带、温带、 寒带的各种植被应有尽有,生物多样性是其主要特征,但并非世界上唯一的。当这种生 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一旦结合,就构成了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生态圈,吸引着国内 外的学者和大量游客。云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个独特文化圈 的魅力所现。高山草场、雪山和藏族构成了藏族的雪域文化圈;大理的苍山、洱海和白 族文化构成了白族的南诏文化圈;澜沧江河谷地区和傣族构成了傣族的贝叶文化圈;横 断山和彝族文化构成了彝族的毕摩文化圈。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 “云南是一个文化富矿。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正适应和吻合了现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 济的特征、要求、方向及趋势,蕴藏着极高的经济价值,是我省塑造巨大的文化力和全 新的形象力的无穷宝藏和财富。在文化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必须用经济的眼光 审视和梳理我们的文化资源,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和自然赋予我们的独特优 势。”[1](P34)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资源,更不 等于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产品,必须经过现代的生产转化,文 化产品要成为文化商品,必须经过市场的转化,通过消费市场才能最终实现得了。换句 话说,也就是文化资源必须经过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转化。站在产品、消费市场和消费主 体这三个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审视云南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时,我们又不得不冷静下来, 发现云南乃至西部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具体表 现为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