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单元。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 就是通过其村寨文化来表现的。民族村寨文化最直观地反映着传统民族文化的状况。继 云南民族村寨文化调查之后,云南大学又组织了规模浩大的全国民族村寨调查。云南大 学在全国选了33个少数民族村寨(除在云南调查过的每个民族1个),联合当地的高校或 科研机构有关人员,对这些村寨的经济、政治、宗教、人口、卫生、科技、教育、文化 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由于每个村寨都选择了据认为是该民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村寨, 所以这些调查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这些调查材料,构成了本文写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由于分工的关系,本文所论民族村寨文化,主要以语言及文学艺术为主。 中国民族村寨的变迁,最剧莫甚于20世纪以来了。而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中国现代化 运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激烈的时期之一,这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 面的深刻社会变革。这场运动迄今也还远未结束。由现代化的进程来看中国民族村寨文 化,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沿袭传统、消解传统和再造传统的阶段。下面以此 为基本框架来分析民族村寨文化建构的现代历程。 一、1949年以前:传统文化的沿袭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开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在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受着落后就 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开明的清政府官员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语)的应对方略 ,从器物层面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这是典型的外源型现代化,其开始不仅以 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涉,也与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无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一过程逐渐由器物(技术)层面向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渗透。不过直至20 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基本没有波及到中国广大的农村。只有城市周围的农 村或是沿海比较开放发达的地区粗浅地卷入了现代化过程中,如江南地区的一些工厂办 到了农村。但幅员辽阔的内地农村却甚少沾染现代化气息,更不用说那些居于偏远之地 的少数民族村寨了。 大致说来,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多为游牧民族,南方多为农耕或游耕民族。这些民族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基本是按自己的传统生活。游牧民族“处无定所,逐水草而居”, 自然很少建村立寨,他们以部落为社会单位,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历代王朝也 管辖他们,或征用他们编入军队为朝廷作战,但仅通过部落首领来利用他们,并不深入 其内部改变他们的制度,“命官”就是“土官”。这就是封建朝廷对少数民族惯常用的 所谓“羁縻”政策。在这种政策下,民族千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清代以来,不少游牧民族也相继定居下来,屯田戊边,但仍然承袭着他们传统的文化。 南方少数民族除了如怒族等部分游耕的民族外,大部分农耕民族定居都非常早,其村落 的形成有着较长的历史,因此村寨文化的特点就比较突出。而历代王朝对他们的统治或 管辖不管是实行“羁縻政策”,还是“改土归流”,其操控从不深入到村寨之中。就是 国民党统治时期,这种基本格局也未改变。今天的调查当然不能具体地看到新中国建立 之前的状况,但参照上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及今天一些老者的回忆 ,大概能推想1949年以前的状况。 例如对海南五指山区黎族村寨福关村的调查称:新中国建立以前,国家正式的组织形 式和制度还没有充分地进入福关村所在的五指山地区,国家权力对村寨社会生活和社区 管理的影响力很弱。通常情况下,国家权力只限于处理一些村寨自身无法解决的事务。 整个福关村基本上处于民间传统社会组织的控制之下。其组织构成为家长——族长—— 村长——峒长(乡长)。而峒长作为国家在黎族地区最基层单位的代理人,主要只负责征 集和收取税粮上交官府、征发民工服各种徭役等国家事务。在福关村访问的一些老人对 于传统的村组织通常都有较深刻的印象,却对国家组织的影响和作用记忆不深。据老人 回忆,新中国建立前,福关村主要由11个家族组织构成,村中的很多家族事务主要靠各 大家族自己管理。只有涉及村与村之间、本村家族与家族之间的事务才由村长出面处理 。家族组织在黎族社会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亩”,黎语为“翁纹茂”,即“大家同 属于一个家族或祖先”的意思。“合亩”组织的负责人称为“亩头”,黎语为“怀雅” ,意指主持“合亩”的老人,其他人称为“亩众”。“亩头”既是“合亩”组织的大家 长,又是“合亩”组织唯一的负责人和领导,负责组织生产、分配和组织成员间一系列 关系的处理,还主持组织内的节庆、宗教活动。在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之下,支配社会 成员意识和行为的乃是传统的文化。因为一个社会的文化与其社会的组织结构是相耦合 的,或者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本身就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有机部分,文化是社会结构的 符号系统,是社会结构得以维系和运行的粘合剂。 由于传统社会结构的沿袭,传统文化也一直沿袭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他们对世界的独有的认知,凝聚着 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获得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 度上依靠民族语言来传承。除了少数的民族村寨(如云南民族调查中的回族纳家营村)外 ,所有的少数民族村寨都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大多数的民族村寨不通汉语或其他民族 语言。由于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就没有文字,即使有文字的民族,在村寨这一层面的使用 率也比较低,因而大多数少数民族村寨中,口传文化成为村寨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在 民族村寨口传文化中,文学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民族神话、史诗、传说、故事、 民歌、民谣、谚语等。民族村寨文学并不是纯粹意义的文学,或说成熟的纯文学——即 文人创作的文学,它是民族群体的集体创作,同时也是包含民族的宗教、历史、哲学、 道德、法律、生活经验和知识等等的复合体。它能通过各种仪式或日常生活代代口耳相 传。至今在所调查的民族村寨中,还能找寻到它们曾经存在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