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位于西亚,南扼波斯湾、北面濒临里海,与俄罗斯、伊拉克等国接壤,是世界蕴藏、生产和出口石油的大国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对伊朗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但其政策核心一直是企图影响和控制伊朗,从而能将伊朗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据点及掌控伊朗石油资源,并防止其他大国控制伊朗或伊朗对美国的安全与石油利益构成威胁。美伊两国在政治、地缘战略、宗教、文化等方面存在深刻矛盾。 一、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伊朗政策演变 1.第一阶段(1945—1978年):美国力图在与苏联争夺中控制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与苏联就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伊朗所在的中近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优先顺序表上高于东亚和南亚地区。美苏在冷战中第一个回合的较量就是围绕伊朗问题展开的。第一场斗争是苏军从伊朗撤退问题。1945年5月,伊朗政府要求外国军队提前撤出。苏联以保护油田安全为由企图继续在伊朗驻军。美国怂恿伊朗政府把该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迫使苏军完全撤出伊朗。第二场斗争是美国支持伊朗卡瓦姆政府不与苏联影响下的人民党合作,并以确保选举自由为由出兵阿塞拜疆省,击垮了苏联支持下的阿省政府,逮捕并枪决了许多人民党员。第三场斗争是美国支持伊朗议会否决了苏联企图强加给伊朗的伊苏条约,使苏联在伊朗失势。 在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对伊朗政策主要是从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出发的。1946年10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的备忘录,以美苏可能发生战争为前提,认为苏联如控制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危害极大,因此美国应尽可能使苏联远离中近东的石油资源,特别是伊朗和伊拉克。如果苏联控制库尔德族地区,或与英国划分势力范围,也会危及美国利益。(注: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GPO),Washington DC.,1946,Vol.VII,pp.529—532.)因此,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必须保证这些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注: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GPO),Washington DC.,1947,Vol.V,pp.575—576.)为达此目的,美国“要尽量利用政治、经济手段,充分利用联合国,军事手段是不得已的最后一着”。(注:Ibid.) 美国一方面向苏联施加外交压力,要求其不得干涉伊朗内政;另一方面向伊朗派驻军事顾问团,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在伊朗建立亲美政权。1951年伊朗摩萨台民族主义政权上台,美国对它不满意。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政变,推翻摩萨台政权,扶植亲美的巴列维国王上台。从此直到1979年巴列维王朝垮台,伊朗一直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忠实盟友和重要据点。 2.第二阶段(1979—1990年):美国对反美的伊朗软硬兼施 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回国,领导了一场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不久,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押使馆工作人员作为人质。这一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国策动1953年政变和支持巴列维国王的报复。霍梅尼和伊朗政府宣布支持学生们的行动,并宣布废除1959年签订的伊美安全条约。德黑兰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美国将在纽约的前国王巴列维引渡回国受审,并呼喊“处死卡特(当时的美国总统——作者注)”的口号。美伊之间形成全面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对伊朗推行软硬兼施的政策。人质事件发生后,卡特政府先采取一些讨伐性措施制裁和企图孤立伊朗: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运送军事装备零件、冻结伊朗在美国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所有官方资财、停止同伊朗的石油贸易、对在美国的伊朗学生进行特别移民审查,凡是不符合手续的一律驱逐出境等。但这些措施反而更加激起伊朗的敌对行为。对此,美国政府1980年4月7日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4月24日,由卡特总统亲自批准, 美军突击队员进行武装营救人质行动,结果以失败告终。 在人质危机期间,卡特政府也不时采用软的一手。卡特总统曾表示,美国对它同伊朗之间存在的误会感到遗憾,希望同伊朗建立正常的关系。(注: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838页。)卡特政府曾决定,暂不要求联合国对伊朗采取国际制裁行动。在武装营救人质行动失败后,卡特只得宣布放弃军事行动,表示愿继续与其他国家和伊朗官员一道通过和平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后由于前国王巴列维病故、伊朗经济困难以及1980年9 月两伊战争爆发等原因,人质危机通过美伊谈判得以解决。 在两伊战争期间,美国通过各种渠道与伊朗和伊拉克都保持联系,但明显偏向于支持伊拉克。同时,美国反对苏联干预,要求保持海湾航道的通行自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认为,为了使美国与霍梅尼之后的伊朗建立一种不那么敌对的关系,美国需要制定一项长远的政策。(注:[美]乔治·布什:《布什自传》(中文版,郭争平译),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版,第218页。)里根政府一些官员也希望与那些比担心美国更担心苏联的伊朗人打交道。(注:[美]乔治·布什:《布什自传》(中文版,郭争平译),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版,第218页。)由于政策手段有限,里根政府选择了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并企图以武器换取伊朗向黎巴嫩施加影响,使其释放被扣压的美国人质。但这一做法并不有效。而当时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波因德克斯特及其助手诺思中校甚至将向伊朗出售武器所得部分款项秘密转交给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被称为“伊朗门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