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能源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东北亚各国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贫乏国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不利于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这就需要以多边合作替代竞争,改善地区整体的能源安全状况,消除造成地区紧张局势的因素,实现共赢。 东北亚能源格局 目前东北亚各国能源供求状况极不平衡。区域内既有能源丰裕的俄罗斯,也有能源贫乏的日本、韩国及中国。但各国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 中国是能源消费和需求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尽管石油并不是中国消费的最主要能源,但石油消费总量却非常庞大,并且还在迅速上升。2003年中国石油日需求量为931万桶,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包括:(1)石油消费严重依赖进口;(2)进口石油过度依赖中东;(3)进口石油运输线集中于马六甲海峡;(4 )面临“亚洲溢价”,被迫为进口石油支付额外的成本。 日本与韩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同样很严峻。日韩分别为世界第四和第十大能源消费国,石油是日韩最主要的能源。与中国相比,日韩对石油进口和中东石油的依赖性更强。日本2003年石油进口依存度为97.9%,韩国石油消费全部依靠进口。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达到88.4%,而韩国达到73.4%。日韩同样依赖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日韩87%的石油都通过该线路运输。而且,日韩也同样面临“亚洲溢价”问题。 为改善能源安全状况,中日韩采取了相似的能源战略。其中日本的能源战略最为典型。当前日本的能源战略由三个部分组成:(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和推广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降低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2)官民并举完善石油战略储备,积极提高储备的效率;(3)大力推行能源外交,寻求石油来源多元化,重点扩大日本在国外的自主开采权(注:参见马荣升:《日本的能源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6期,第33页;何一鸣:《日本的能源战略体系》,载《现代日本经济》2004年第1期,第50页;丁敏:《透视日本能源战略》,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第55页。)。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经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了高能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国民经济对能源的依赖。而且,日本长期以来在国内市场执行严格控制的高油价政策,抑制石油消费(注:美前国务卿、美民主党国际问题学会会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不要给阿拉伯民主化进程打上美国印记”,泰国《曼谷邮报》,2005年3月13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5年3月24日。)参见王亚宏:《日本能源安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第9页。)。而中日韩能源战略的相似性最突出地体现在对外能源战略上。三国都积极与油气丰裕的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寻求油气来源的多元化。这种能源战略的相似性,因执行方式的不同,会对东北亚的能源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东北亚只有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俄罗斯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二,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八。其中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储量相当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目前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俄罗斯生产的能源大部分用于出口。俄罗斯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包括:(1)出口市场单一, 主要是欧洲市场,不利于获得稳定的出口收入;(2)油气工业严重老化, 更新改造需要大的技术设备投资,而俄罗斯自身财力有限;(3)油气工业大部分被私人掌握,不利于国家运用能源杠杆获得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针对上述问题,俄罗斯的能源战略由三个部分组成:实现油气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重点是增加向亚太地区的出口;吸引外资进入油气开发领域;重新国有化油气工业,增强国家对油气工业的控制。 目前,中日韩以及其他地区的主要能源需求国都以竞争的方式推行其能源战略,在东北亚形成了以俄罗斯为能源供给方、多个双边能源合作相互竞争的格局。这些双边合作涵盖了全球大部分的重要政治力量,包括俄罗斯与欧盟、美国、印度、日本以及中国的合作等。其中,中俄双边合作与日俄双边合作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问题上发生激烈的竞争。除上述双边合作的竞争外,在东北亚区域内,中日还就中国东海油气资源开发问题产生对立,而韩国也倾向加入竞争。在东北亚区域外,中日韩各自与中东、中亚、非洲、中南美洲产油国的能源合作,也呈现竞争态势。 东北亚能源多边合作的利益 在东北亚,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能源战略有明显的互补性,自然而然地形成以俄罗斯为能源供给方的能源合作。但作为能源净需求国,中日韩的能源战略没有互补性。目前东北亚能源的竞争格局就主要是日本以竞争方式推行能源战略的结果。但事实上,对东北亚各国而言,以合作方式推行能源战略,可以更好地解决共同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 第一,若中日韩在中东石油进口上进行合作,比如联合议价,将增强三国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力。中日韩进口中东石油时都面临“亚洲溢价”。据日本研究,亚洲自中东进口石油平均比欧洲每桶多支付0.94美元,比美国多支付1美元。韩国对“亚洲溢价”的估计与此大致相同(注:美前国务卿、美民主党国际问题学会会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不要给阿拉伯民主化进程打上美国印记”,泰国《曼谷邮报》,2005年3月13日,转引自《参考资料》2005年3月24日。)See Lee Dal-sok and Moon Yeong-seok, Energ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Efficiency Measures for Crude Oil Logistics in Northeast Asia,KEEI,Euiwang-si,May 2002;Doh Hyun- jae,“Energy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Prospects and Challenges”,East Asian Review,Vol.15,No.3,Autumn 2003,pp.85—110.)。而另一方面,据欧佩克统计,2003年欧佩克原油的19.3%售与美国,21.8%售与欧洲,46.1%售与亚太国家,其中仅日本就购买了19.7%。而欧佩克原油的76.1%由中东国家生产。尽管中韩自中东进口的石油与日本有相同的量级,三国加总是中东石油的最大买家,但“亚洲溢价”并没有反映出东北亚国家的这一市场地位。这表明中日韩任何一方都难以独自运用市场力量与中东石油输出国有效抗衡,只有合作才能争取到有利的石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