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家直到苏联解体前一直是一个帝国,它的各种成就和辉煌都是在帝国的模式下取得的,帝国意识是俄罗斯民族最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心理。近代以来,俄罗斯民族屡遭不幸,直到今天还受着“俄罗斯是什么、俄罗斯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基本命题的折磨。这一切都与其特有的帝国诉求和帝国特质有关。帝国既给俄罗斯民族带来了荣耀,更成为俄罗斯民族发展的包袱。只有摆脱了帝国之累,俄罗斯民族才能真正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 一、俄罗斯的帝国诉求与帝国特质 帝国,一般指的是版图很大、多民族、拥有在主体民族居住地以外大片领土的君主制国家(注:〔美〕罗伯特.A·帕斯特著、胡利平等译:《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2页。)。用这一标准来衡量,毫无疑问,“在过去500年里,拥有一个庞大的帝国是俄罗斯的首要特征。”(注:〔美〕罗伯特.A·帕斯特著、胡利平等译:《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154页。) 俄罗斯民族在帝国形成之前很久就有了帝国诉求,当时主要表现为一种救世意识(弥赛亚意识)和东正教民族是世界中心的观念。这是俄罗斯民族在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受到拜占庭东正教影响的结果。公元988年,基辅罗斯从拜占庭接受了东正教,从而也接受了基督教的救世意识。但东正教的救世意识与基督教的救世意识还有很大不同。基督教认为基督是为天下所有人降临的,并不允许民族优越感,而东正教不仅认为自己是正统的基督教,而且还认为信奉东正教的地区是世界的中心,东正教民族具有拯救包括西欧基督教民族在内的世界所有民族的使命。另一方面,基辅罗斯也接受了拜占庭政教合一的神权专制制度,教权服务于君权,东正教的救世意识与世俗政权的力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俄罗斯的宗教的特殊使命是与俄罗斯国家的力量和伟大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俄罗斯帝王的非凡意义联系在一起的。帝国主义的诱惑渗透于弥赛亚意识中。”(注:〔俄〕尼·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等译:《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2004年中文版,第9页。) 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所灭,东正教的中心从此转到了当时仍处于蒙古人统治之下、但羽翼日渐丰满的莫斯科公国(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前身)。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娶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公主索菲娅为妻,开始“自认为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者”(注:〔俄〕尼·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等译:《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2004年中文版,第9页。)。1480年,莫斯科公国终于推翻蒙古人的统治,逐渐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俄罗斯民族的帝国意识随之急剧膨胀起来。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开始出现一种宣扬“第三罗马帝国”的理论。普斯科夫修道院院长菲洛费上书莫斯科大公说:“莫斯科是新的罗马帝国,是罗马和拜占庭的精神和物质遗产的继承者,莫斯科国在扩大自身的权势时,也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督教帝国的基础,有鉴于拜占庭帝国在政治上的死亡和宗教上的毁灭,这就使莫斯科大公命中注定是这个基督教帝国的领袖。”“前两个罗马帝国已经灭亡,第三个罗马帝国正矗立在那里,而第四个罗马再也不会出现了”(注:张建华:《彼得大帝和他的帝国》,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第三罗马帝国”理论意味着莫斯科公国不仅要继承拜占庭帝国的精神遗产,而且还要继承这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帝国的物质遗产;不仅是继承拜占庭这个东罗马帝国的遗产,而且还有古罗马帝国的全部遗产。“第三罗马帝国”理论意味着俄罗斯将建立一个世界性帝国。 蒙古人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强化了俄罗斯人的帝国意识,同时也为俄罗斯帝国的形成准备了体制上的条件。蒙古是一个比拜占庭还要庞大的欧亚帝国,它涵盖了众多的民族和各种异质文化。它巨大的地理空间和鲜明的民族流动性特征带给了俄罗斯民族以巨大的空间视野,为它向外拓展领土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与众多民族混居、通婚,与各种文化共存,使俄罗斯人淡化了民族意识,具有了喜好融合其他民族的倾向。蒙古人还为俄罗斯带去了东方专制制度的国家范式。这种国家范式的特点是高度中央集权和社会体制的军事化。它曾是蒙古帝国赖以建立和维持的基础,俄罗斯接受了蒙古人的国家范式,从而就具备了向外扩张的体制上的条件。 1547年,伊凡四世被封为沙皇,俄罗斯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它先征服了鞑靼汗国和喀山汗国,继而开始东进亚洲,在西部方向则为夺取出海口进行了长达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到伊凡四世时代结束时,俄罗斯“从规模和体制上已经成为一个帝国”(注: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此后,历代沙皇均奉行扩张主义政策,到17世纪中叶,俄罗斯的版图延伸到了太平洋沿岸。 彼得大帝成为沙皇对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壮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领导下的俄国通过北方战争打败了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开始跻身欧洲列强行列。自彼得大帝时代起,俄罗斯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继承彼得大帝的事业,率领俄国军队打败土耳其,夺取了黑海出海口。亚历山大一世的俄国在19世纪初打败拿破仑后成了欧洲大陆的霸主,波兰、芬兰等国均被置于其版图之内,俄罗斯帝国进入到了鼎盛时代。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力量相对衰落,但它的领土仍不断扩大。正是在这一时期,它占领了中亚广大地区,从中国割走了大片领土。到19世纪末,俄罗斯帝国的版图才最终确立。 十月革命以后,俄罗斯帝国被苏联取代。尽管与以前有诸多不同,但苏联就实质而言仍是一个帝国。它拥有与沙俄帝国大致相同的领土幅员和民族构成,俄罗斯民族只占整个苏联人口的一半。苏联时期继续进行领土扩张:二战时期与德国合伙瓜分了波兰,单独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割占了芬兰、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二战结束后在东西两个方向上又得到了新的领土。与沙俄帝国相比,苏联的国际权势进一步扩大。它把东欧各国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长期实施严密的控制。俄罗斯当代政治家科科申指出,苏联时期实际上建立了三层帝国:第一层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第二层是东欧卫星国,第三层是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正是依靠这样一个帝国体系,苏联才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进行长期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