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罗斯政治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已有初步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揭示俄罗斯独特的政治文化即欧亚文明、东正教理念和政治上专制主义的文化特质对其外交的影响,并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及其特征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心理方面的基本倾向,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即对权威的态度;对真理的信仰或观念;决策方式上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于热爱、疏远、拒绝、信仰或猜疑等行为的感觉、认识和见闻;以及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注:(美)劳伦斯·迈耶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16页、第271~279页。)。政治文化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的内容,由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发展进程等因素形成。因此,政治文化影响、甚至决定一个民族或每个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方式、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注: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序言,第3页。)。 俄罗斯民族是个优秀的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政治文化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是由其民族历史和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形成的政治生活的心理学。它地跨欧亚两洲,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经久的历史积淀,汇聚来自俄罗斯地理方位所处的南、东、西三个毗邻地区文化的影响,所有这些,形成独特的结合部文明形态及其独一无二的政治文化最显著特征,即俄罗斯文明的多样性。独具特色的欧亚文明、救世主义的东正教理念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构成了俄罗斯政治文化的主流。 所谓南方文化主要是指拜占庭文化,它是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早在公元10世纪,俄罗斯就与欧洲文明建立直接联系,接受东正教的重大影响,以后发展成救世主义理念。东方文化是指公元13~15世纪,蒙古人由东向西长驱直人俄罗斯大草原,实行专制统治,给俄罗斯注入了东方文化的血液,对其国家的建立产生巨大的影响。西方文化即西欧国家较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发展迅速,从15世纪末开始,来自西方的欧洲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日渐增长,俄罗斯开始西方化,到18世纪达到顶峰(注:宋瑞芝著:《俄罗斯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5~16页。)。 同时,对于俄罗斯文化特征的形成,其中还包含俄罗斯人的历史实践。沙皇统治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强化其专制统治,使其专制制度逐渐成为俄罗斯政治文化的核心。东正教传人俄罗斯,其救世主义理念也成为沙俄统治者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进行扩张的工具。从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期,农奴制最终成为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基础,使各阶层对沙皇的崇拜和盲从成为信条。17世纪是俄罗斯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农奴制生产关系的矛盾斗争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农奴制的瓦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成立,并确立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引导俄罗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在苏联时期,特别是斯大林掌权期间,他热衷于搞个人崇拜,强化专制统治,从而激起苏联人民的强烈不满。尽管后来的国家领导人也曾进行改革尝试,但都无法改变苏联政治专制的体制弊端。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由于他不顾苏联的具体国情,提倡所谓“新思维”,搞激进的民主改革,最终却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经历漫长的历史进程,俄罗斯政治文化不断兼容东西方文明,虽曾几经变迁,但包含不同时代文化的积淀,有其历史延续性。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的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即融汇了欧亚文明的救世主义的东正教理念与东方社会的专制主义,仍然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独有的俄罗斯政治文化,造就俄罗斯人的处世哲学和社会价值观,并对俄罗斯的发展道路和对外政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转轨时期的政治文化与外交政策 原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开始进入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面临两种不同政治文化类型的激烈碰撞。一类是西方政治文化,即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竞争、摩擦,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建立以“三权分立”为特征的政治制度,标榜的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竞争分权原则的政治文化。另一类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外生型的后现代化国家的政治文化,面临残酷的国际经济竞争,为改变其政治、经济、军事等落后的地位而实行赶超战略,采取依靠中央集中控制的手段来加速经济发展,形成集体主义、国家崇拜的集权型的政治文化,表现出集体精神和对个体自由的否定(注:关海庭著:《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40页。)。在过去10年,这两类政治文化在俄罗斯进行激烈的较量。 叶利钦上台伊始,由于当时他崇尚西方政治文化,所以俄罗斯的社会改革,本质上是对外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引进,推崇英、美、法等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处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叶利钦采取激进的方式大力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所以在转轨初期俄罗斯对外政策明显向西方国家倾斜。然而在俄罗斯缺少自由主义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民族心理条件,改革遭遇政治文化困境,导致社会转型受到严重挫折;制度转变遭受阻力,进而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矛盾逐渐激化,在各个国际问题上相互摩擦与对立。基于非西方的传统背景与当时国际环境压力,促使俄决定改变对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转而开展全方位的对外政策,特别是重视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