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威望”(International Prestige),又称“国际声望(名望)”或“国际声誉(名 誉)”,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把国内的道德、知识、科学、艺术、经济或军事等成果向他 国投射(Projection)而获得一种理想的国际形象(国家的对外形象,Foreign Image)。( 注:Jr.Chas.W.Freeman,Arts of Power-Statecraft and Diplomacy,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1997,p.41.)这种国际形象一旦确立起来 ,就对国家的国际影响产生无形而强大的冲击力。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作为外交可直 接依靠、动用的资源,能够创造、维持和增进国家的对外影响力,有效地实现国家的战 略利益。 一、国际威望的现实主义理解 按照传统的理解,国际威望指国家的对外政治威望(Political Prestige),即对外政 治影响力(Political Influence)。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影响力通常指对他人的心 理和行为的作用力,(注:See The Merriam Webster Thesaurus,Massachusetts: Merriam-Webster Inc.,1989,p.313.)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心理压力。在国际政治中 ,国际威望或政治影响力指的是一国对他国的心理压力。 国际威望从何而来?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它来自于军事实力(Military Strength)或军 备(Military Preparedness)上的优势(Preponderance)。军备的自然显露造成无定向的 心理压力,而国家间军备上的差距造成一国对另一国的心理压力。也就是说,在有军备 差距的两个国家中,军备强的国家对军备弱的国家有政治影响力,即具有国际威望。而 且,国家间这种军备强弱对比越悬殊,强军备国对弱军备国造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强 国的政治影响力也就越大,国际威望就越高。 既然作为政治影响力的国际威望来自军事实力,那么,国家如果要树立起国际威望, 就要加强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军备优势显露出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 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就此提出了“威望政策”(Policy of Prestige)——“一国的外 交政策寻求的是,为维护或增加权力而显示它所拥有的权力”。国家必须确保他人就我 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所形成的“心理形象”(mental picture),即便不超过实际, 至少也要如实地反映出我的实况。他认为,一个国家为了让自身实际拥有的实力——或 自以为拥有的实力、或希望别国相信它拥有的实力——给对方以最突出的印象,一个最 重要的手段就是炫耀武力(the display of military force)。(注:Hans J.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6[th] edition),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85,p.87.)应该说,无论这种武力炫耀是 阅兵、军事演习、实战,还是暗含当今信息时代与实战效果有同构性的“概念战”( Conceptual War),他的威望政策大体就是显示武力的政策;而他所谓的国家政治威望 无非是被他国所认可(意识到)的军备优势,或者说在他国心目中的实力——“实力名声 ”(Reputation for Power)。(注:Ibid.,p.93.) 然而,即便如此,摩根索也没有忽视树立国际威望的另一条威望政策(策略),那就是 对外宣传(Propaganda)。这种对外宣传不仅仅限于军事上的宣传,从根本上讲,是一种 直接“攻心”(塑造和改造人心)的“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注:Ibid.,pp.352—353.)他已经意识到,在当代世界,“争夺强权的斗争不仅以政治压力和军事 力量这样的传统方式来展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争夺人心的斗争”。(注:Ibid.,p.95.)在广大的亚、非、拉和中东地区,“冷战”首要的是在两种对立的政治哲学、 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对外宣传,它寻求增进 自己一方的威望,而贬抑对方的威望。 摩根索认为,外交上的对外宣传古已有之,但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当代(尤其是“二 战”后)的对外宣传无论在量上、质上,还是在范围和效果上都突飞猛进了,成为配合 传统外交手段的独立外交工具。继交际、政治交涉(如协商、谈判,Diplomacy)和武力 交涉之后,对外宣传这种心理战成为实现外交(Foreign Policy)战略的第三条途径。而 且,基于所有外交活动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心的争夺,而对外宣传诉诸的是关涉个 人利害的理性评判、价值选择和情感偏好,不必辗转求助于物质利益或暴力的使用,就 可直接“模塑”(mold)人心,因而可以说,外交在最原本的意义上乃为对外宣传。(注 :Ibid.,p.353.) 正是对外宣传这一外交武器的运用加剧了国家的政治威望同其实际的军备状况不相吻 合、极不相称。各国都以一种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处理对外宣传的内容,淋漓 尽致地发挥对外宣传的“意识形态本性”——从自我的意志出发对国情和世情进行主观 的诠释,而不是从客观的国情和世情本身出发去科学地求证。也就是说,它可以不顾宣 传的真实性,但求宣传的有效性。(注:Ibid.,pp.97—100;pp.353—354.)本来一国的 武力是通过政治哲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因素透镜”折射 (显示)出来的,这使得各国不可能如其所是地(要么渲染、夸大,要么低调、谨慎)向世 界表明其真实拥有的实力;加之这些宣传出去的文化因素本身成为国家对外影响力的一 大部分,因此必然出现国家的政治威望同其实际的军事实力的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