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后,长期为战略盟友的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关系出现了裂痕,而长期冷淡 的沙特与俄罗斯关系骤然升温。2003年9月,沙特王储阿卜杜拉对俄罗斯的访问更被视 为两国关系中的历史性事件,预示着两国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注:《沙特和俄罗斯关 系质的转变》,[沙特阿拉伯]《中东报》2003-09-03。)。而这一新的变化对地区和国 际关系、能源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 一 从历史上看,沙特与俄罗斯的关系基本可用三个词来概括:敌视、冲突、冷淡。现代 沙特的诞生要比前苏联晚5年。1926年伊本·沙特出任“汉志、内志及归属地区国王” 后,苏联随即予以承认。1927年5月,英国与伊本·沙特签署《吉达条约》,承认沙特 “全面绝对的独立”,宣告现代沙特王国正式诞生(注:1932年正式更改国名为沙特阿 拉伯王国。)。1927年苏联与沙特建交。1930年苏联驻沙特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1932 年沙特首相费萨尔亲王访苏。从沙特独立到1938年苏联从沙特召回全体外交人员,两国 关系中断,这一段时期是两国关系最初的蜜月期。苏联承认沙特并与之建交很大程度上 是出于反殖民主义和支持东方国家民族革命的需要,同时也希望与沙特发展经济关系。 而新生的沙特也急于得到外部的承认和支持,以摆脱困境。苏联对伊本·沙特统一阿拉 伯半岛和推进阿拉伯游牧社会改革的政策甚表赞赏,称之“对英国建立阿拉伯仆从国的 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注:王铁铮、林松业:《中东国家通史:沙特阿拉伯卷》, 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版,110页。)。 但随着沙特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特别是美国在沙特影响的不断增强,苏联在沙特 遭到美国的排挤。1933年美国石油公司取得在沙特的石油租让权,到1939年美资本在沙 特共取得114万平方公里的租让地,占沙特领土的70%。在此背景下,沙特对苏联态度开 始逐步转变,直至中断关系。从1938年两国断交,直至1990年复交,期间两国数度交恶 ,相互敌视。沙特对苏联政策主要受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沙特奉行伊斯兰瓦哈 比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反对信奉无神论和共产主义的苏联。认为无神论是邪恶的异端, 并将共产主义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相提并论。第二,沙特与美国结成 盟友关系,外交与安全政策很大程度上受美左右。二战期间,美日益认识到沙特石油的 战略重要性,开始加强与沙特的关系,并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沙特,到1946年向沙 特提供了1750万美元。1943年美军驻中东武装部队总司令罗伊斯访问沙特,就修建和租 借沙特达兰军用机场达成协议。1945年2月,罗斯福总统在参加雅尔塔会议回国途中在 美国“昆西号”巡洋舰上会见沙特国王伊本·沙特,成为两国结盟的里程碑式事件。冷 战开始后,美更加重视沙特的战略地位,除了保证海湾石油不受苏联控制和威胁外,另 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将沙特作为防止苏联共产主义和阿拉伯激进民族主义向中东扩张的 主要基地。第三,苏联攻击沙特的君主制度,反对沙特与美国结盟。苏联指责沙特等海 湾君主国是美帝国主义在中东的代理人和中东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并支持阿拉伯激进 民族主义推翻沙特等君主国。两国在非洲之角、也门等中东国家还进行激烈争夺。1978 年2月,沙特王储公开谴责苏联是非洲之角的动荡根源。第四,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入 侵阿富汗后,两国关系中又增添了一个新因素:沙特成为阿富汗反苏“圣战”的主要外 部支持者。以伊斯兰世界代言人自居的沙特除了积极在联合国以及伊斯兰会议组织等众 多场合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外,还联合伊斯兰世界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大量援助,为 数众多的沙特人还前往阿富汗参加圣战。1981年4月,沙特还宣布同苏联扶植的阿富汗 卡尔迈勒政权断交。可以说,两国是针锋相对,相互敌视。期间,苏联曾多次主动要求 与沙特复交,但遭拒绝。不过,鉴于美国过于偏袒以色列以及苏联对海湾威胁的不断增 大,沙特也一度寻求适当缓和与苏联的关系。1979年沙特允许苏联飞机过境。进入80年 代后,两国交往有所增多,1983年沙特开始向苏联出口石油,1985年沙特费萨尔亲王率 领足球队访问苏联。两国经贸往来很少,1979年双边贸易额为380万卢布,1986年增至2 .73亿美元。8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推行对外政策新思维并决定从阿富汗撤军,沙特与 苏联关系开始出现转机。1988年1月,沙特国王派特使费萨尔亲王前往苏联访问。1990 年9月,两国正式复交。同年,沙特外交大臣两次访问苏联就海湾危机与苏联领导人交 换意见,允诺向苏联提供40亿美元的贷款。1991年苏联发生“8·19”事件后,法赫德 国王向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致贺电,并答应给苏联15亿美元援助。沙特很高兴看到苏联 解体,很快宣布承认先后独立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并积极向中亚五国渗透,提供经 济援助。1992年1月,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理访问沙特,宣布两国建交。次年,沙特外交 大臣费萨尔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并与三国建交。但是,沙特 与俄罗斯的关系并未因苏联解体而得到实质性的改善。除了长期敌视造成的历史恩怨和 隔阂外,车臣问题成为两国关系中的新障碍。沙特对属于穆斯林的车臣过于热心,俄对 沙特动辄在车臣问题上指责非常反感,不满沙特支持和资助车臣分裂势力。“9·11” 事件后出现的新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推动俄沙关系开始逐步走出阴影,接触与交往日 益增多,双方政治和经济代表团互访不断。2002年4月,沙特外长费萨尔访俄。5月,普 京致信沙特国王,表示愿意加强与沙特的“更紧密合作”,以维护中东地区局势的稳定 。同时,他邀请沙特国王访俄(注:A Message for King Fahd from Putin,www. arabicnews.com.May 28,2002.)。同年10月,俄沙在莫斯科举行两国间第一届贸易、经 济和科技合作会议,主要讨论优先合作方向。俄罗斯能源部长称,沙特是俄在中东的主 要伙伴(注:Russia Declares Saudi Arabia as Major Partner in Middle East,www.Pravda.RU.Oct 30,2003.)。2003年1月,俄罗斯能源部长尤里·优素福夫访沙,两国能 源部长强调,双方一致认为应加强两国在石油价格方面的协调和合作。2003年9月,沙 特王储阿卜杜拉访俄,这是70多年来沙特对俄进行的最高级别的访问。阿卜杜拉与普京 、总理卡西亚诺夫、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和一些宗教界人士进行了会见和会谈,就双边 关系以及巴以冲突、伊拉克战后稳定与重建、反恐等一系列重要地区和国际问题广泛交 换了意见,会后发表了《共同声明》并签署了关于在石油和天然气、贸易、科技和体育 等领域开展合作的一系列协议和文件。在反恐问题上,两国承诺要进行“积极合作”, 俄沙要站在一起,直至恐怖主义被消灭。对阿卜杜拉此次访问,两国都给予高度评价, 称访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时代。阿卜杜拉王储表示,“这一天 将载入史册”(注:Khaled Al-Maeena:Abdullah Hails'Historic Day',www.Arabnews.com.Sep3,2003.)。沙特媒体也赞扬阿卜杜拉访俄“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注:Abdulaziz Sager:Abdullah's Visit Signals New Saudi-Russian Era,www.Arabnews.com.Sep3,2003.)。 二 “9·11”事件后出现新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能源格局促使沙特、俄罗斯互相需要对 方,这是两国关系骤然升温的重要原因。 从沙特方面看,选择加强与俄合作主要是为了改变当前所处的不利环境。“9·11”事 件后,沙特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强大压力:第一,沙特与美国的传统战略盟友关系出现 动摇,并不断恶化。“9·11”事件后美国内不断掀起攻击沙特的声浪,指责沙特资助 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的大本营,甚至出现要求肢解或军事打击沙特的极端言论。沙特 驻美大使班达尔亲王的夫人被美指控间接资助“9·11”事件两名劫机犯。美国会公布 的900页“9·11”事件调查报告中,有28页涉及沙特。国会山也举行了题为“沙特是敌 人还是盟友”的辩论会(注:Saudi Arabia:Enemy or Friend?,www.mepc.org,January 23,2004.)。同时,沙美在反恐、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问题上矛盾不断加深, 沙反对美打击阿富汗和伊拉克,并拒绝提供军事支持。美还指责沙特允许恐怖分子进入 伊拉克参加对美圣战。在此背景下,美开始疏远沙特,逐步减少对沙特的石油进口,双 边贸易额减少,同时美也开始将驻沙特空军基地转移至卡塔尔,最近美从沙特空军基地 撤走了最后一批部队。美沙关系的每况愈下,使得沙特开始转变其对外政策,“寻求同 与美国为敌的其他国家和经济集团建立密切关系,如俄罗斯、中国和欧盟”(注:《沙 特阿拉伯着眼欧洲和东方》,[西班牙]《起义报》2004-04-03。)。第二,国际能源格 局面临巨变。“9·11”事件后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沙特压力倍增。一方面是 俄罗斯作为石油大国的崛起,一跃成为与沙特并驾齐驱的世界头号石油出口国,与沙特 以及欧佩克进行激烈竞争,争夺欧美市场;另一方面是美进行能源战略调整,开始减少 对沙特的石油进口,并有意借“倒萨”战争将伊拉克扶植成为沙特的主要石油竞争对手 ,以削弱沙特和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第三,“9·11”事件后“文明冲突 论”重新甚嚣尘上。作为伊斯兰世界盟主的沙特备受非议和孤立。“9·11”事件中15 名劫机犯来自沙特以及本·拉丹等“基地”组织成员多为沙特人这一事实使沙特的国际 地位和形象大大受损。一下子,在世人眼里,沙特成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和恐怖策源地 ,将沙特瓦哈比主义等同于恐怖主义。继美国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沙特人采取歧视 态度和政策,沙特和伊斯兰世界日益被边缘化和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