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 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势、状态、样式和结构”。[1](P4)也有学者使用“国际格局”概 念,指“在一定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 ,以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角色及其组合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2](P107)还有学者提出了“国际权势格局”概念, 认为国际权势格局,“首先是指国家之间基本的力量分布状态,其次是指国家之间基本 的国际影响分布状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或至少是这基础中一个最根本的成分, 后者则在一般情况下大有利于维持和增长前者”。[3]可见,世界格局、国际格局、国 际权势格局,强调的都是国家、非国家角色在实力对比基础上形成的关系样式或结构状 态。 讨论世界格局,不能不提到与之联系密切的“极(polarity)”概念。“极”本是地理 学上的概念,指地球的南北两端。东西方冷战爆发后,“极”被引入到国际政治领域, 用“两极”来形象地描述美苏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峙,之后又派生出“单极”、“多极” 等概念。而关于“极”的定义,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极“指的是行为体的 数量以及它们的实力分配状况,因此体现着国际体系的结构”。[4](P129)多数学者认 为,“极”是指那些拥有强大权力资源,并对国际事务有重大影响的力量,“单极”、 “两极”和“多极”是指国际关系中全球层面上的力量分布状况,即国际体系的结构。 “单极”是指这样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某个国家的能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无法 被抵消,与此同时,实力又没有集中到形成一个全球帝国的程度;“两极”是指体系中 两个国家的实力明显超过其他国家的结构;而“多极”是指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特别强大的国家。[5] 冷战后人们仍用“极”分析世界格局,产生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单极论 ”。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注:持“单极论”观点的文章,可 参见Charles Krauthammer,“The Unipo lar Moment”,Foreign Affairs,Winter 1990 /1991;Mortimer B.Zuckerman,“A Second American Century”,Foreign Affairs,May /June 1998;William C.Wohlforth,“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4,No.1,Summer 1999;Michael Mastanduno,“Preserving the Unipolar Movement”,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1,No.4,Spring 1994;Coral Bell,“American Ascendancy and the Pretence of Concert”,The National Interest,FAall 1999;Stephen G.Brooks & William C.Wohlforth,“American Primacy in Perspective”,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2002;Charles Krauthammer,“The Unipolar Moment revisited”,The National Interest,Winter 2 002/2003;杨达洲:《对冷战后世界格局之我见》,载《和平与发展》,1997,(1); 朱锋:《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战略格局的新态势》,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1) 。)。二是“新两极”论。认为新的两极将以美国及西方民主国家为一方,以中俄(和印 度)及所谓“无赖国家”为另一方;[6]或欧中联合与美国对抗;或美国与中俄对立。[7 ](P400)三是“多极论”。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将呈现出一种多极并立的局面(注:持 这种观点的有:Kenneth N.Waltz,“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8,No.2,fall 1993;Christopher Layne,“ The Unipolar Illusion:Why New Great Powers Will Rise”,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7,No.4,Spring 1993;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第750页,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7;理查德·罗斯可兰斯:《美国经济复兴:一种大胆的新战略》,转 引自方柏华:《国际关系格局——理论与现实》,第178—17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1;叶夫根尼·巴扎诺夫:《多极世界的必然性》,载《参考资料》,2003 -09-05;郗润昌:《论冷战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与大国间的战略竞争》,载《教学与研 究》,1998,(4)。)。四是折衷与变体的观点。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既不是单极,也 不是两极和多极,而是“一个超级大国和几个主要大国共存的单极—多极体系”(注:Samuel P.Huntington,“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19 99.亨廷顿在1998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认为目前的全球政治已经从冷战结束后短暂的单 极世界进入将在21世纪持续十年或几十年的一个一超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全球的力量结 构主要分为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区域主要强国、区域次级力量和其他国家四个层 次。主要国际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超级大国加上其他主要国家的联合行动,而这个惟一 的超级大国则能够拒绝其他国家的联合行动。见塞缪尔·亨廷顿:《全球战争与和平的 前景或一超多极世界的转变》,载《国际政治》,2003,(8)。);或是一种类似于“复 杂的三度空间的国际象棋”的结构状态;[8](P39)或是一种美国在西半球的地区霸权体 系以及欧洲的两极体系和东北亚的多极体系三者共存的结构状态。[9](P524-528)我国 学界较为流行的看法是“一超多强”论,也可将其视为一种混合型的复合格局论。 上述观点,大都围绕单极、两极、多极展开。“这些提法与表述不无道理,但在理论 上似欠周密,在实践上是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出发,也难以说清复杂的世界现实……无法 揭示出世界的具体面目。”[10](P161-162)世界局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对世界格局作出新 的认识和判断。 二、主体构成:多元主体,一超凸显 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主体构成看,已呈现“多元主体,一超凸显”的基本特征。 世界格局主体的构成是两大类,即国家和非国家。在国家角色中,不管承认与否,确 实存在着不平等。“不平等是国家系统内固有的特性,无法加以消除。在权力的顶峰, 只有少数大致平等的国家曾彼此共处;与它们相比,其他国家的重要性总是要稍逊一筹 ”。[11](P176)“不论人们承认与否,喜欢与否,国际社会内实际上存在一个等级结构 ;以主权国家名义共处的各国,处于等级结构的不同层次,拥有不同的实力与地位,它 们事实上是不平等的”。[12]由于国家之间在基础资源和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冷战后 的国家体系大体呈现出一种四级(或四层次)的差序结构:处于第一层次的,毫无疑问是 惟一超级大国美国;第二层次,则是被人们称为“多强”的欧洲(或法国、德国等)、日 本、中国和俄罗斯(或许加上印度、巴西)等区域性强国,它们在世界重要地区事务中发 挥主导作用;第三层次是次区域级力量,它们的影响力小于区域性强国,如乌克兰、韩 国、沙特阿拉伯、阿根廷等国家;[13]第四层次,则是众多的中小国家,它们实力虽然 有限,但他们在所属区域内以及能力范围内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 “尽管主权国家仍然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但各国政府间 的关系不可能涵盖当代国际关系的全部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非国家行为主体纷 纷参与国际活动。”[14]它们形成一种区别于国家间的体系结构,冲击着传统的以国家 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构架,这种非国家体系同国家体系发生互动,使得“一元的、等级的 空间结构随着非国家行为体的介入,正在朝着多元的、网状的空间结构演变”。[15]“ 大量非国家行为体和所有国家各自在各功能领域的存在与活动,连同它们互相之间纵横 交错、形式繁多的合作、抵触和冲突,形成一个远比过去时代广泛和丰富的世界政治构 造——当代全球‘复杂聚合体系’(the complex conglomerate system),非国家行为 体在其中起着先前难以比拟的重要作用。作为在国家‘之上’和‘之下’的角色,它们 的存在、增生和作用联系使得世界政治大大地复杂化了”。[16]因此,在全球性交往和 相互依赖不断深化的后冷战时代,已经或正在形成一种独立于国家体系的非国家体系, 它主要以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一种 跨国的、平等的、网络式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互动,形成一种内在联系和结构式样,成 为当今世界格局主体构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个组成部分充满生机与活力,代表了 国际社会走向多元、平等和民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