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3.1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000-7600(2005)03-0112-13 导论:意愿概念的发明 “意愿”这一术语在近世特别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对道德行为的解析中作用显赫。 西方思想史的研究者很自然地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谁首先发现了意愿?现代研究者通常 认为意愿这一概念在古希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中不占显要地位,奥古斯丁才是“第一 位意愿哲学家”[2](PP.85-110);[3](P123)。然而在近年关于意愿概念的发明的讨论 中,不少古代哲学研究的学者坚持认为,尽管希腊哲学中不包含现代的意愿概念,但他 们的行为理论已经涵盖了近世哲学归于意愿主题的领域。诸多奥古斯丁之前的哲人被推 举为意愿的发现者,包括柏拉图[4](PP.146-152),亚里士多德[5](PP.453-473),斯多 亚派的克里斯普斯和波塞东尼乌斯,柏拉图派的盖仑[6](PP.107-145),伊壁鸠鲁和卢 克莱修[7](PP.353-362),斯多亚派的塞涅卡[8](PP.17-35)和埃比克泰特[9](PP.234-2 59)。 然而,在意愿概念的历史演进中,重要的不仅是谁首先发明了这一概念,而是我们为 什么需要或者至少是曾经需要这一概念。后者在当代英美心灵哲学对意愿概念合理性的 抨击中尤显紧迫。Gilbert Ryle在《心的概念》一书中强调,意愿概念纯属人为虚构,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意愿来描述和分析道德行为[10](P62)。首先,奠基于意愿概念的灵 魂三重构成学说(思想/感觉/意愿)并没有经验根基;其次,我们不能够见证他者的意愿 活动(volitions),我们也不能裁断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评判是否以其意愿活动为根基; 此外,用意愿概念解释人的自愿行为(voluntary actions),我们总要追问意愿活动自 身是否自愿行为,这就隐含了无穷倒退的危险;而且,灵魂三重构成论只是一种解释心 灵观念的“准机械论”主张(a para-mechanical theory):意愿活动的学说乃“机械身 体中的幽灵”这一神话不可避免的延伸,二元论者需要意愿概念来联结身体和心灵。简 而言之,意愿这一技术化概念奠基于对心灵和身体的机械化读解之上,毫无实际意义和 价值可言[10](PP.61-80)。 当我们潜入意愿观念形成的历史迷宫时,我们必须面对Ryle这样的质疑和挑战。我们 不仅必须指出这一概念内涵的演进以及谁在其发展历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要阐明 为何这样的对意愿的解释是理解道德行为所不可或缺的。对我们更加重要的是和意愿观 念紧密关联的对人的生存的深刻洞见。本文将试图论证对恶的起源问题的神学旨趣引领 着奥古斯丁赋予意愿概念以显赫地位,以此解释人对恶行的责任。奥古斯丁坚持意愿作 为独立的心灵能力(faculty)乃是我们外在行为自愿性(voluntariness)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观点使奥古斯丁的意愿理论明显地区别于其古希腊和罗马的先行者。而且,在意愿 概念的基础上,奥古斯丁发展了对人的自由的深刻理解,由此而来对人的生存不同于希 腊罗马理智论(intellectualism)的观照。通过对奥古斯丁在《论自由选择》和《忏悔 录》二书中意愿理论的重构,我将指出奥古斯丁对意愿的现象描述和深入分析将供给我 们足够的材料以回应Ryle的尖锐抨击。 首先,对本文选材的一点简要说明。《论自由选择》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哲学论著之 一,通常被视为其哲学摆脱希腊罗马和摩尼教二元论影响的转折点[11](P114)。该文聚 焦于意愿的自由选择,详尽地阐释了意愿和恶的起源的内在联系。在其著名的自传《忏 悔录》中,奥古斯丁生动地描绘了恶的起源问题如何使其最终转向基督信仰。它特别提 供了对意愿相互交战这一现象详尽的描述和深刻的诠释,这最为突出地彰显了奥古斯丁 意愿理论的原创性。正如阿伦特所论,在奥古斯丁的意愿哲学中,《论自由选择》最具 论证性,而《忏悔录》则富于现象描述[2](P93)。当然,奥古斯丁对意愿观念的反思贯 穿其一生,尤其是在《三一论》,《上帝之城》和晚年批驳裴拉基派的著作中,但革命 性的转变已经出现在这两部相对早期的著作中。以上构成本文选题的基础。 在检视奥古斯丁对意愿的原创理解之前,我们首先应当澄清意愿概念在希腊罗马哲学 中的发展,这构成了奥古斯丁思想不可脱离的历史语境。 一、希腊罗马哲学中的意愿观念(存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卷3对hekousion和proairesis的分析 2.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与自由意愿问题 3.塞涅卡论善意(bona voluntas)和高尚行为,voluntas和激情的起源 4.埃比克泰德的proaihesis 二、《论自由选择》和《忏悔录》中意愿概念(voluntas)的语境(存目) 1.《论自由选择》概述 2.恶的起源问题和奥古斯丁的最终皈依(《忏悔录》卷1至卷8) 3.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神学语境:恶的起源和意愿的发明。 三、作为心灵独立能力的意愿 1.意愿作为心灵独立能力的提出 上述两部作品相关论证和叙述的概述清晰地显示出奥古斯丁的意愿概念的神学背景。 奥古斯丁极度敏感于恶的现实性和强大力量,对信仰的执着驱使着他不断地去反思恶的 现实对作为至善的上帝的威胁。神正论的问题贯穿奥古斯丁对意愿和自由选择的反思。 在此需要突出的是,奥古斯丁对恶的起源的神学关注引导着他去发现独立于欲望和理智 之外的另一种灵魂能力:人的意愿。 如上所述,奥古斯丁对自由选择的反思开始于将恶区分为罪和惩戒。如William Babcock极富洞见地指出,这一区分使奥古斯丁得以重思恶的起源问题:“在这一新形 式中,问题不再是和谐宇宙中恶的在场,而是有关道德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一方是 犯罪的人,一方是正义的上帝。”[12](P236)对奥古斯丁来说,如果罪行不是出于意愿 ,那对它的惩戒就绝无正义可言[1](Ⅰ,1,1)(注:本文中奥古斯丁著作引文按照卷、章 、段落的顺序标注。因条件所限,引文未能参考现有中文译本,概由作者参照相应的英 文译本从拉丁文译出。具体版本见参考文献。)。在《忏悔录》卷2对幼年盗梨罪过的反 思中,奥古斯丁同样强调正是自己对恶行快感的扭曲的迷恋决定了这一行为的自愿性因 而成为可归罪的。奥古斯丁将形而上学的恶的问题转化为生存论的罪的问题,同时突出 道德行为的自愿性特质,然而,这些恶行如何本质上归属我们而被称为自愿的,这驱使 着奥古斯丁给出一个生存论的和道德心理学的解释。与之相应的是,希腊罗马哲学家总 是把恶设想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他们极力将恶行的根源追溯到无知,从而使人或者至 少是智者作为理性动物能够免于其咎。恶对奥古斯丁来说首先是我们生存的有机构成。 人作为罪者必须为其自愿的过犯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