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3.1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000-7600(2005)03-0125-11 希波的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生活在罗马晚期的北非。在他的时代 中,罗马文明与基督教深深植根于北非,共同成就了一个灿烂的文明。在他身后,那种 古代文明早已在北非烟消云散[12](PP.419-433)[13](P1)。然而,作为它的结晶与晚唱 ,奥古斯丁的思想却早已渗入了西方基督教传统的深处。 在奥古斯丁汗牛充栋的作品中(注:请参看“奥古斯丁著作表”,见Augustine through the Ages,pp.xxxv-il.)。《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 contra paganos( 注:奥古斯丁本人所使用的书名是《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在奥古斯丁的门 徒与传记作者波斯第乌斯(Possidius)编纂的书目(Indiculum)中,该书被列入“驳异教 徒”(contra paganos)一类。在后来的抄本中,该书被称为《论上帝之城驳异教徒》( De civitate Dei contra paganos)。见O’Daly,Augustine’s City of God,pp.273-2 74.))尤为重要。该书将古往今来的全人类分别归入“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这两 个群体,以这“两座城”的起源、发展和终结来诠释历史与社会,深远地影响了基督教 的神学、历史观与社会政治思想。甚至可以说,对于理解西方基督教而言,《上帝之城 》堪称《圣经》之外最重要的著作[16](PⅡ)。 本文的主旨是对奥古斯丁的“两座城”学说作一番较全面的探讨。本文将分宗教信仰 与现世生活两个层面来分析《上帝之城》关于“两座城”的主要论述。本文还将简要地 追溯“两座城”学说的历史与思想背景,讨论它与古代的各种二元论或两分倾向之间的 关联。为了加深理解,本文将先对《上帝之城》这部著作的基本情况作一些介绍与分析 。 一、《上帝之城》其书 公元410年,西哥特王阿拉里克(Alaric)麾下的蛮族军队攻入了罗马城,整个罗马帝国 为之震动。虽然蛮族之占领不过三日,这座名城的沦陷却在罗马的精神世界中掀起了巨 大的波澜。虽然罗马早已不是皇帝常驻的京城,但它始终都是整个罗马文明的象征。在 时人眼中,“永恒之城”的陷落是难以置信的,它意味着世界末日的临近[17](PP.346- 374)。 对于已在帝国中取得特权地位的基督教来说,罗马的陷落意味深长。四、五世纪之交 的罗马帝国正大步行进在基督教化的道路上。随着十字架对罗马异教的节节胜利,乐观 的情绪正在基督徒中间传播。多有基督徒认为,基督教化将造福罗马,使帝国实现伟大 的进步[17](PP.356-368)。然而就在410年,罗马却遭遇了这场大难。抵制基督教的异 教徒将罗马之陷视为基督教化的恶果。在他们看来,正因为基督教取消了对传统神祗的 崇拜,这场灾难才会降临。值此关头,基督教一方必须作出自己的回答。正如奥古斯丁 所说:“很多伪神的崇拜者,就是我们一般唤做异教徒的,企图将那次倾覆归罪于基督 宗教,他们开始以比往日更加尖刻狠毒的话来亵渎真神。为此我为上帝的殿而焦急,着 手写《上帝之城》来反击他们的渎神和谬误。”[2](P2.43.1) 蒙森认为,罗马的陷落激发了《上帝之城》的写作,故这一事件在西方的思想史上标 志着重要的一刻[17](P346)cf.[18]。虽然奥古斯丁本人将该书的写作与罗马之陷联系 了起来,但晚近的研究普遍认为,《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多年之思考的结晶,该事件 只是为其写作提供了一个契机;即使罗马并未陷落,他同样会写一部类似的著作[12](P 312)[19](PP.67-68)[20](PP.86-87)。 还可以对该书的写作背景作进一步的考察。由于西哥特人入侵的影响,许多仍然信奉 异教的罗马贵族逃到了奥古斯丁所在的北非避难。这些有文化的异教精英对基督教心存 疑虑。在411至412年间,奥古斯丁写信答复了他们的一些疑问,但其友人、罗马高官马 塞利努斯(Marcellinus)希望得到一个更圆满的回答[3](Epp.136,138)。413年,奥古斯 丁完成了《上帝之城》前3卷,并在《序言》中提到他以此实现了对马塞利努斯的承诺[ 1](1.praef.)。故布朗认为,罗马之陷的影响在于,它在北非为奥古斯丁提供了特殊的 、有挑战性的受众,使得《上帝之城》成为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与罗马异教的正面交锋 [12](PP.299-312)。或者说,在罗马之陷这一事件的激发下,奥古斯丁才决心就相关问 题写作一部宏大的著作[15](PP.31-32)。 《上帝之城》的写作历程大约跨越了15个年头。(注: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上帝之 城》的开始时间约为412年。各卷写作时间为:卷1至卷3,约完成于413年;卷4至卷5, 415年;卷6至卷11,417年;卷12至13,418年;卷14至16,420年;卷17至18,425年。 到426或427年时,全书告竣。参Bames,“Aspect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City of God,”pp.65-66;Van Oort,Jerusalem and Babylon,p.62;O’Daly,August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