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5)03-0037-05 梅洛-庞蒂现象学的根本意图是考察先于任何科学说明而被给予的世界体验。他说:“哲学的第一活动应该是重返在客观世界之内的主观世界”。[1](p.87)因为知觉是我们所拥有的进入这个世界的唯一通道,所以,对这个世界的考察就是具体而微地展现它是如何将自己呈现给知觉的。从积极方面说,梅洛-庞蒂展开其知觉现象学体系的整个过程就是论证知觉首要地位的过程。然而,考察这个世界如何将自己呈现给知觉始终受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阻碍。(注:梅洛-庞蒂是以对知觉的不同理解区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因此在他这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概念超越了哲学史上的一般意义,也突破了哲学和心理学的界限。)因此,从消极方面说,论证知觉何以具有首要地位就意味着必须首先批判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并在批判中发现和重返被它们遮蔽和扭曲、但又是它们不可缺少的前提的知觉。在梅洛-庞蒂看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客观思维所设定的客观世界的权利和界限,才能使物体恢复其具体的外貌,才能使主体恢复其固有的对待世界的方式和历史内在性,才能重构“我思”。本文试重构梅洛-庞蒂以批判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方式确立知觉首要地位的理论逻辑。 一、重返知觉:对经验主义知觉观念的批判 当我们询问什么是知觉时,经验主义和常识的回答是一致的:知觉无非就是感觉。那么什么是感觉呢?首先,经验主义认为感觉是指人对事物所获得的点状“冲击”的纯粹印象,譬如人们在感知某一背景上的白斑时对白斑在每一个点上形成的纯粹感受。但是,梅洛-庞蒂指出:“这种说法可能忘记了每一个点只能被感知为在背景上的图形”。[1](p.24)格式塔理论也告诉我们,在背景上的图形是我们能够获得的最简单的感觉材料。反过来说,感觉材料总是处在视觉场中,纯粹的印象是找不到的,而这就提示着在知觉体验中包含了某种结构。从认识根源上说,人们之所以认为感觉就是纯粹印象是因为人们只关心被感知的物体,并把被感知物体可分割的片段引入意识,而不是关心知觉体验本身。 其次,经验主义认为,感觉是被感知物体性质在意识中的反映,譬如“看”和“听”就是获得颜色和声音。但是,从客观上说,性质不是意识中的成分,而是物体的属性。一旦我们认可性质是物体的属性,那么就会发现所谓的性质在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对比关系中是变化的,纯粹性质和纯粹印象一样也是找不到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当经验主义做出如此断言时,必然会产生一个逻辑矛盾:他们用被感知物体解释知觉,但又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被感知物体只有通过知觉才能获得,其结果导致“既不能理解被感知物体,也不理解知觉”。[1](p.25)经验主义者不仅认为感觉是被感知物体完全的和确定的性质在意识中的反映,而且认为感觉的界限也是完全的和确定的——我们永远只能感知有明确界限勾勒、以确定的大小关系为基础的一部分世界。但是,梅洛-庞蒂认为,如果我们从知觉体验出发试图确定感觉的界限,那么因为“我们不可能确定最初看到的一个刺激不再成为刺激的时刻”,[1](p.26)所以描述围绕知觉场的区域是困难的。换句话说,知觉场总是存在着不确定的、超越当下的知觉,总是模棱两可的。从认识根源上说,人们之所以说感觉是被感知物体性质在意识中的反映,并且性质是确定的,同样是因为人们在预先假定被感知物体存在的基础上分析知觉的结果,而不是进行知觉体验。 第三,经验主义还会借助于常识的语言说,感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对感性事物的把握,并用实证的生理学知识论证在感性事物和感官知觉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恒常性联结。但是,梅洛-庞蒂指出,从感性事物刺激的角度看,“辅助线的添加使客观上相等的两个图形变得不相等”[1](p.28)就足以驳斥“恒常性假设”。从逻辑上说,在人们以为证实“恒常性假设”的地方,“恒常性假设”早已被事先假定——因为人们用以证实“恒常性假设”的具有对应性感性事物性质和感觉反过来都是在“恒常性假设”的基础上获得的。从感官方面看,大量的实验表明,感官并不简单起“恒常性假设”中所谓“接受器”的作用。譬如,感官的某种损伤使感官的感受性降低,如果感官仅仅起“接受器”的作用,那么该感官的感受性永远是低的,但实验却证明,刺激的加强会使感官损伤以前的感受性重新出现——这说明在感性刺激和感觉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先天的合作,[1](p.30)而这种合作进一步提示着前客观化领域知觉现象的存在。再譬如,视觉破坏总是遵循同样的规律这一点表明,正常的视觉存在一种整合结构,并且正是因为这一整合结构,外部世界才不是被复制的,而是被构成的。[1](p.30)更明确地说,一旦我们没有作为对所谓的外部世界复制的感觉,那么这种构成和整合结构就应该理解为:知觉就是与世界原发性的贯穿的关系,而世界只有在知觉中才成为它之所是。之所以经验主义基于实证生理科学的对感觉的理解只能构造出主体性的外表而不能真正理解知觉,同样是因为它在客观思维中分析知觉,而不是回到知觉体验本身。 为避免纯粹印象、纯粹性质和“恒常性假设”的缺陷,经验主义放弃了对知觉原子主义感觉式的理解,而在反映事物性质的感觉之中加入对印象关系的体验。就是说,经验主义认为,一方面,我们会根据以前的体验以相似性原则使当下某一感觉印象获得事物性质,另一方面,我们会根据我们以前的体验以邻近性原则使当下几个感觉印象组合而获得事物性质。无论是相似性原则还是联想性原则,在其中起根本作用的都是联想。因此,在经验主义看来,知觉的意义在于联想。 但是,梅洛-庞蒂指出,经验主义始终是在坚持客观思维,并把所谓的客观世界的关系引入心理意义的知觉,始终是在以知觉的结果分析知觉。[1](p.39)如果回到知觉体验,我们就会发现在知觉中并没有感觉印象,而没有感觉印象,那么为获得事物性质进行联想就没有可能。即使有感觉印象,感觉印象又何来进行联想以唤起其他印象的能力?实际的情况是,在所谓的印象唤起印象的联想中预先已经形成了新的知觉场,并且正是在每次知觉形成的特有的知觉场中,被感知物体的意义才得以产生。因此,知觉发生过程中联想的引入没有必要。正是因为我们把物体感知为物体,经验主义才能在随后的分析中分辨出相似性和邻近性。譬如,当我漫步海滩,远处搁浅的船的桅杆和烟囱与树林混淆在一起,但我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相似性和邻近性,只是感知到一幅画面。随着我不断走近,景象的外观在不断发生变化和重新组合——“移步换景”,只是在最后形成最近距离的画面时,我才从不断变化的景象中分析出船的桅杆和烟囱与树林的邻近性和相似性。[1](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