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6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5)03-0025-06 人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先于一切认识,而认识不过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种方式。这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比梅尔认为,这个观点是一种使“海德格尔的同代人目瞪口呆或欢欣鼓舞的‘思想方式的变革’”。(注:(德)比梅尔.海德格尔[M].刘鑫、刘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3页.)但在梅洛-庞蒂看来,“整部《存在与时间》只是基于胡塞尔的一个提示而产生的,归根结底,它只是对‘natürlichen Weltbegriff’(自然的世界概念)和‘Lebenwelt’(生活世界)的一种解释……”。(注:(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2页。)这句话不免有些偏颇,同时也让人产生疑惑。因为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思想虽然受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却是朝着与胡塞尔全然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梅洛-庞蒂为什么要把海德格尔的思想往胡塞尔那里靠拢呢?在《知觉现象学》的“前言”中,梅洛-庞蒂进一步指出:“现象学的还原是一种生存论的还原:海德格尔的‘In-der-Welt-Sein’(在世界之中存在)只出现在现象学还原的基础上。”(注:(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0页,译文略有改动。) “在世界之中存在”也是梅洛-庞蒂思想的出发点。人们一般都认为,梅洛-庞蒂是直接从海德格尔那里接受了这个思想。但是,上面所引的梅氏的话却不免让我们心生猜测:梅洛-庞蒂真的是直接照搬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吗?梅洛-庞蒂被誉为胡塞尔思想的最好的解释者,我们是否有理由重新考察一下梅氏的“在世界中存在”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念的关联呢? 一、还 原 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必须要以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为基础。当梅洛-庞蒂这样强调时,隐含着他对海德格尔的一种批判,即海氏的在世存在缺乏一种现象学还原的基础。这其实也是胡塞尔的看法。在胡塞尔为《观念》所写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人们不理解‘现象学还原’原则上的新颖性,从而不理解从世界性主体(人)向‘先验主体’的提升;人们仍然滞留于一种或者是经验主义的或者是先验的人类学中,而按照我的学说,后者尚未获得专门哲学的基础。”(注:(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48页.)按施皮格伯格的说法,这段话主要是针对海德格尔而言的。(注:(德)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M].王炳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85-486页.)因此,这里的问题就是:海德格尔所揭示的在世存在是否真的没有经历过现象学的还原? 海德格尔自己显然不会这样认为。在1927年夏季的马堡讲座《现象学的基本问题》中,他就专门提到了“还原”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现象学的还原意味着把现象学的目光从对某种存在者(a being)的理解——不管这种理解有何特征——引回到对这种存在者之存在的把握上去。”(注:Heidegger,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M],Dordecht: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p.21.)也就是说,对海德格尔来说,还原意味着对存在者之存在或存在之意义的领会。因此,他是在完全不同的层面上来谈论还原的。对他来说,还原不再是一种认识方法,而主要是一种生存态度的转变。所以,海德格尔说,他从胡塞尔现象学那里借用来的只是这个概念的“字面意思”,而不是它的“实质内容”。(注:Heidegger,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M],Dordecht: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p.21.)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进一步展开了这种还原的过程。对存在之意义的领会与一种特殊的存在者、即此在相关联。但是,在日常存在中,此在首先和通常倒是沉陷于周围世界的,它总是消散于诸现成的事物中,把自己交付给无个性的常人的统治。它总是遗忘着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说,存在的意义对此在来说,首先和通常是遮蔽不明的。只有在某种出乎寻常的例外状态,比如说在面临死亡的时刻,存在才与人照面,此在才悚然意识到自己的在世。海德格尔把这样一种在特殊情景下的返身而在称为“向死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向死存在”对海德格尔来说,实际上相当于一种现象学的还原。在自然态度中,此在原本是以遗却自身的方式非本真地沉沦于世的,但经历了向死存在的转折后,此在领会到了存在之意义,转而以一种本真的态度担当起自身之在,并面向将来之可能性而展开自由筹划。因此,对此在来说,向死存在意味着一种生存态度或生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妨可称之为一种“生存论的还原”。经由此种还原,在世的整体结构才本真地向此在显露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样可以说,海德格尔的“在世”也是基于还原才出现的。只是这种还原已经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指的是从自然态度向先验态度的提升,经过这种提升,“我在理论上不再被当成是人自我,不再是在把我当成存在者的世界内的实在客体,而是只被设定为对此世界的主体”,另一方面,世界本身也失去了它的客观实在性,“以致它的存在确定性本身也属于‘现象’”。(注:(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53页.)由于对还原的不同理解,海德格尔直接导向了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描述,而胡塞尔依然停留于认识如何可能的认识论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