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5)01-0013-06 一、引子:事物究竟以什么方式出场 德里达的文字为什么晦涩,因为他研究“看不见的现象”,这一表述也可以用其他术语表示,比如德里达使用过的“缺失”、“增补”、“延异”、“双重景观”、“间隔”、“他者”、“不可能的经验”、“空间化了的时间”,以至我们将要讨论的“幽灵”,都是一些“看不见的现象”。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些东西,我们看不见它们,它们不是活生生的,而是躲在暗处,但他们并非不存在,或者说,不是一个死者,类似于幽灵现象。这确实导致某种神秘性,然而又明显区别于通常所谓的宗教,因为这里所谓“看不见的现象”或者“幽灵”,并非出自武断的相信,而是来自理智的分析。 只有经过“微妙精神”训练过的头脑才能在阅读经典过程中“看见”这些“看不见的现象”,因为这需要在普通读者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幽灵”的问题之所以被特殊地提出来,还在于它是许多其他问题的增补。这是一些对西方哲学传统非常重要的问题,或者说是实际上起脚手架作用的问题,但是人们通常认为它们不是问题,理所当然,比如说“代表”或者“代替”问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认为是没有障碍的,他的说法是,说话是心灵的符号,文字是说话的符号,也就是说,文字是关于符号的符号。这是一个等级的体系,其中一个置换另一个,但亚里士多德设想这个转化过程没有阻力,是透明的。我清晰记得小时候看过新中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何其芳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文艺》一书,其中在教育读者如何写好文章时,引用了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从上小学时老师就这样教育我们”。马克思这句话与亚里士多德的话没有任何区别。换句话说,无论马克思是否读过以上亚里士多德那句话,马克思都下意识地与亚里士多德站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从德里达的角度,马克思的文本也属于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或语音中心论、逻各斯中心论之列。这里的“代表”、“代替”、“置换”、“派生”、“转化”、“再现”之类的问题,也是交流和翻译问题,涉及理解和解释等众多关键的哲学问题,用经济学术语,称作“交换”或者“流通”。所研究对象要素之间的派生、转化、交换、交流、流通构成了任何一门学问的历史实际内容,比如哲学史。如果我们像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那样,认为心灵、说话、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透明的,也就假定了德里达批评过的一种线性的历史哲学,这种哲学假定了一个人类历史起源,它经过蒙昧通过启蒙实现社会生活与文化的进步,最终实现某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和哲学实际讨论的内容,或者用德里达的话说,是哲学中实际在场的东西。但是无论怎样,这种在场的内容是一种设想。哲学家设想历史和哲学的实际内容是这样的,设想心灵、说话、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透明的。我们不能说这些设想不好,严重的问题在于,这样的设想是在活动之前的预先设想,来自先验,德里达把这称作“唯心主义”。换句话说,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文本受这样的“唯心主义”支配,从而导致马克思的文本是异质的。 二、此与彼连接中“不可见的现象”即幽灵性 显然,严重的问题是分析以上提到的“代表”、“代替”、“置换”、“派生”、“转化”、“再现”、“交流”、“翻译”、“交换”、“流通”、“理解”、“解释”活动是如何进行的,这是德里达“解构”思路的切入点。与这些问题有关的领域极其广泛,简单地说,包括哲学史、历史学、文学艺术作品、美学和文学理论、语言学与传播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甚至经济学等等。说“某些活动实际上是如何进行的”决不同于说“在这些活动实际运作之前就设想活动应该是怎么样的”。德里达分析了马克思的两部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马克思在分析一般意识形态时,把意识形态与宗教做了类比,意识形态以幽灵化的形式显现出来,类似于宗教体验。德里达说,这种分析在《资本论》中更加具体化了。马克思分析了商品是如何转化或者异化为一种“物神”,即被崇拜的对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商品拜物教”。这使得商品,或者更有代表性的,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德里达说,马克思分析商品交换是如何进行的,也是在呼唤一些幽灵。我们当然看不见这些幽灵,但看得见这些幽灵显现的效果。一个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个物件成为商品不在于它的使用价值,而在于它的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正是这种交换价值形成了一种具有幽灵特征的链条,它具有神秘性、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等多重属性。所以,德里达说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也是对这条幽灵之链运动过程的分析。当它已经实际出场时,我们看不见商品或者幽灵们活动的舞台。德里达认为《资本论》中围绕商品交换而展开的一系列概念的作用像是一些纠缠不去的幽灵。一个物件本身就具有蒙蔽性或者欺骗性,因为它同时还可以被当作商品甚至货币,因为最简单的商品也是货币的萌芽状态。为什么这里叫做“幽灵性”呢?因为物件本身具有魔幻般的神奇,具有多重效果,可以改变形态,比如被当成商品的物件与货币交换,与这件东西的使用价值无关。一件物品,它的使用价值与它在自然状态下的用途相关,比如一块木材可以用来做这个讲台,这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我们叫它“原始的目光”。现在我们切断这种目光,切断这种自然而原始的联系,对这种联系视而不见,瞪大眼睛,试图从中看见那些本来看不见的东西。德里达说,这种“不可见性”是幽灵性的典型特征。或者说,看不见这样东西是商品,因为它明明白白只是一样简单的东西。当我们使自己的目光复杂起来,试图“看见”这里的“不可见性”时,就进入“没有看见的看见”状态,或者叫做“看不出来的可见性”,它有着一副“没有身体的身体”或者是“没有物体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