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5)01-0006-07 自马克思去世之后,马克思就由“单数”变成了“复数”。躺在坟墓里的马克思一直 没有得到安息,因为后人不断地对他进行“肢解”,不断地给他换上新装。一个多世纪 以来,后人的种种解读生成了各式各样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主义的“曝光”引发了国际共运史上罕见的“大地震”,也引 起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激烈争辩。为了挽回社会主义的消极影响,苏联东欧国 家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旗帜。西方国家的学者们也紧随其后,力图 证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正宗性”。一时间,理论的争辩达到了一个顶点, 并且形成了一个抬高青年马克思而贬低成年马克思的思想氛围。 许多倾向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知识分子,也加入到论战的行列之中。作为一位信奉马克 思主义的知识分子,阿尔都塞的反应是激烈的,态度是鲜明的。他带头站了出来,目的 是要“对当前的理论——意识形态状况进行干预,反对那些危险的倾向”。[1](P3)《 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的同时出版,使阿尔都塞走到了理论交锋的舞台中央 。 在许多人的眼里,阿尔都塞扮演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守夜人”的角色。他以一种高度 的理论政治斗争的警惕性,精心地维护着马克思理论的科学地位。与此同时,他又是一 个“自由漂浮的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充分的想像力。他对马克思著作的“重 新解读”,确实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在他的身上,政治激情和 学术研究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有人攻击他,有人追随他,就是因为他的政治目的是那 样的直截了当,而他的理论思考又是那样的别具一格。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 他有着很强的理论使命感,他要向世人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 一、打破理论沉默的“症候阅读法” 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来,有关“两个马克思”的争辩不仅没有停息过 ,而且一度达到了高潮。东西方对于“人道主义”的渴求,有力地推动着这场旷日持久 的争辩。“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为什么可以作为一种理论存在?如果有马克思主义 哲学,它的特性又将如何确定?”[1](P9)面对这些问题,阿尔都塞一头扎进马克思的著 作中,力求通过文本解读的方式来拨开马克思理论的迷雾。 阿尔都塞率先在自己任教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主持了“青年马克思”的研讨班,接 着又主持了“阅读《资本论》”的研讨班。我们知道,位于法国巴黎乌尔姆街的这所学 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培育思想明星的摇篮。1948年,阿尔都塞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这 所学校,并且留在这所学校担任哲学辅导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哲学教师,在他的身边 也形成了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群体。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从字里行间去 探寻“马克思的道路”。 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是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前提。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去阅读 马克思的著作呢?我们的一般阅读习惯总是天真地以为,只要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就能 够理解作者的真实想法。只要下了逐字逐句的研读功夫,就可以直接理解,就可以抓住 作者的全部思想内容。这是一种以经验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无知的阅读”。要了解一 个人的思想,尤其是要了解一个伟人的思想,难道就这么简单吗? 阿尔都塞抱着对“语言的怀疑”,不相信有这样简单的事情,从而拒绝了我们习惯的 直接的阅读方式。他从精神分析学的诊疗方法中得到了重要的启示,提出了批判性的“ 症候阅读法”(lecture symptomale)。这种阅读方法与精神分析方法一脉相承,它不相 信看得见的东西。它的出发点是:在字面上,真实的东西往往是“不可见的”,往往表 现为“匮乏”和“缺席”。它的阅读要诀是:从表面的痕迹和线索中去发现深藏着的真 实动机。不要相信“表面文章”,不要停留在表层的文本内容中,发现深层的思维结构 才是目标所在。 当代法国哲学的时尚精神之一,就是拜弗洛伊德为师,从精神分析学中广泛吸取思想 的营养。从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差不多都有精神分析学的思想元素 位列其中。精神分析学描述的“无意识”,向我们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内在机制:人说出 来的和写出来的东西,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并不能够完全反映他的真实意思。因为文 明的“压抑”,人不得不掩盖他内心的真正动机。因为我们习惯了“压抑”,所以我们 就习惯了“掩盖”,也就习惯了“沉默”。 弗洛伊德正是从精神病人的种种“掩盖”和“沉默”中发现了我们正常行为中无处不 在的“掩盖”和“沉默”。“我们已经知道,一个症候的意义在于与病人生活的关系。 症候的形成如果越随个人而异,我们就越可清楚地看出这种关系之所在。因此,我们的 工作就是要为每一无聊的观念和每一无用的动作,求出从前这个观念所以产生和这个动 作所以需要的情境”。[2](P212)抓住病人的各种“症候”不放,从中找出其关联的病 根,正是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贡献所在。 在精神分析学的启示之下,阿尔都塞决意打破马克思的“理论沉默”。依据这种诊断 式的“症候阅读法”,他首先区分了表层文本和深层文本,也就是看得见的“具体问题 ”和看不见的“问题结构”(problématique),或者说是字面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和字里行间潜藏着的“理论框架”。那么,如何通过垂直方向的阅读来突破表层文本的 “具体问题”,从而抵达深层文本的“问题结构”呢?阅读的关键就是从文本中的“症 候”下手,辨别出字里行间的“空白”或“沉默”。在这里,阿尔都塞强调的是作者的 “无意识”书写方式。思想家在陈述自己理论观点的时候,往往会专注于一些“具体问 题”的分析和论述,而总是“忘记”或是“遗漏”对自己的“问题结构”进行陈述。他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为什么要这样看待问题?他为什么得出如此惊人的结论?思 想家一般不可能对此做出全面清晰的回答。他思考的并不是“理论框架”本身,相反却 是在“理论框架”的范围内进行思考。他并未充分意识到自己思想的“理论前提”,也 就是文本后面的“问题结构”。然而,正是这个“问题结构”决定着他所讨论的问题的 意义。阿尔都塞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而言,问题结构并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躲 藏在思想的深处,在思想的深处发挥作用。只有不顾思想的否认和抵抗,才能够从思想 深处将问题结构挖掘出来”。[1](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