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61.31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哲学?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康德哲学一定是哲 学”则没有什么疑问。所以,在康德逝世之后的200年里,“康德哲学”始终是每个大 哲学家都要认真面对的一个“他者”。那么,康德哲学为什么一定是哲学,甚至成了哲 学的试金石?因为他以独立的精神使哲学真正承担起了哲学本应承担的使命。 作为人类个体,康德在哲学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抱负,甚至由于年轻时的贫穷,以致连 娶一个女人为妻的抱负都未曾有过。但是,他在哲学上却立下了一个伟大的使命,这就 是:不仅为一切知识奠定基础,而且为一切人类个体的绝对尊严与绝对权利奠定基础, 从而为一切可能的人文科学,首先是伦理学和法学-政治学奠定基础。他的著名的三大 《批判》以及其他主要著作都是围绕着这一使命而展开的。 我们人类拥有诸如数学、物理学等提供出来的各种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否具有普 遍必然性呢?如果没有,那么它们就不能被称为知识。因为知识的一个最基本的品格就 是对它所关联的对象要具有普遍而必然的效应,否则,就不成其为知识。但是,这种普 遍必然性来自什么地方呢?追问这个问题也就是追问使知识成为知识的根据问题,对这 个问题的解决就是为一切可能的知识奠定基础。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的一个核心工作就是要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根据问题 。在康德之前,以培根、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试图从经验出发寻找知识的普遍 必然性根据:他们或者以归纳逻辑,或者以心理学上的心理联想来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 性。问题是,归纳逻辑总是以这样一条规则为前提:从一种被经验到的部分事物跨越到 同一种未被经验到的所有事物。但是,归纳逻辑本身无法对这条规则作出说明。这也就 是说,归纳逻辑本身的根据还是个问题。所以,休谟转而从心理联想来为知识的普遍必 然性寻找根据。休谟的意思是:来自经验的知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经验现象及 其联系的一再重现,使心理重复进行联想,从而形成一种联想习惯。这种联想习惯使经 验知识具有了普遍性。但是,任何习惯只具有主观有效性,而没有客观有效性,因而不 具有客观普遍性。更为严重的是,正如人的一切习惯一样,心理联想的习惯完全可能发 生变化,而这意味着其普遍性建立在联想习惯基础上的一切科学知识都将随着这种习惯 的变化而瓦解。 归纳逻辑和心理学联想的失败表明,我们既不能从感性经验中找到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的根据,也不可能从知识的对象那里寻求这一根据。因为任何知识的对象都必定是能在 经验中给予我们的对象,但是,能在经验中给予我们的对象总是有限的,而非全体的。 这促使了康德进行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不再从对象里,而是转而从人的超验存在中 寻求知识之普遍必然性的根据,这就是由超验主体本身提供出来的一种特殊知识,即“ 先验综合知识”。由于这种知识是综合的,因而必定关联到通过感性经验给予我们的对 象,而不是没有经验对象的形式概念之间的分析性关系;同时由于这种知识是先于经验 的,因而这种先验综合知识又必定是在对象通过经验给予我们之前就关联到对象。因此 ,这种先验综合知识对所有经验对象都具有普遍必然性,并且是使一切经验知识成为具 有普遍必然性知识的全部根据。也就是说,一切科学不断提供出来的可靠知识之所以具 有普遍必然性,就在于它们是以先验综合知识为基础。 因此,一切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根据问题,也即一切知识之基础的问题,在康德这里 也就成了“先验综合知识(判断)是如何可能的?”这样一个问题。《纯粹理性批判》主 要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简单说,这类先验综合知识的核心就是一系列纯粹知性概念 ,即12个先验范畴。它们是由人类的知性(给出规则的一种理性能力)通过对感性提供出 来的“先验杂多”(也即把时空形式显现为诸部分的纯粹直观)的“纯粹综合”而给出来 的。(注:见《纯粹理性批判》A77-78,B104。)由于它们来自于知性,而不是主观的心 理联想,因此,具有普遍必然性:对所有主体来说不仅是共同的,而且是非如此不可的 ;同时由于它们包含着对感性的纯粹直观的综合,所以,它们能够关联到、也必定关联 到由经验直观给予的对象——因为经验直观只有以纯粹直观为基础才是可能的,因此, 对一切经验直观给予的对象,先验综合知识具有使它们“只能这样存在,而不可能是别 样存在”这种普遍必然性。也就是说,先验综合知识首先构成了在经验直观中的一切对 象的存在方式,是它们成为一切具体科学知识的对象的前提,从而是一切科学知识具有 普遍必然性的前提。 但是,由于先验综合知识是由知性这种理性能力通过对纯粹时空直观的综合而产生的 ,因此,这种先验综合知识也只是对能在感性时空中给予我们的对象是普遍有效的,因 而只能被运用于感性时空中出现的事物。这意味着,以先验综合知识为基础的一切科学 知识都是也只能是关于能在感性时空中存在或显现的事物的知识。因此,作为有限的理 性存在者,我们不可能拥有关于感性时空之外的事物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康德为知 识奠定基础的工作,同时也是给知识和理性划界限的工作。所以,他在《纯粹理性批判 》的第二版序言里说:“我要终止知识,以便为信仰留下位置。” 实际上,康德限制知识不仅为信仰留下了位置,同时也为人的自在-自由留下了位置。 因为正如上帝、灵魂不在感性时空里给予我们一样,作为理性存在者,人本身并非仅是 他在感性时空显现的那样子,否则,人就是完全透明的,处在可由知识彻底把握的必然 性链条当中;相反,人在本质上恰恰存在于不可在感性时空中显现的理性当中,因而不 可被任何知识把握为在某种必然性链条中的存在。就其在理性当中才得以维持自己的本 质而言,人守护在理性当中,也就是守护在自己的位置上而自在地存在;而就这种自在 的存在不在知识所把握的必然性链条当中而言,人的自在存在也就是他的自由存在。因 此,当康德完成了为知识奠基的工作,从而把知识限制在经验领域时,他也就为人的自 在-自由的存在赢得了位置。在这个意义上,为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为人的自由辩 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