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65.586 文献标识码:B 德里达10月9日夜逝世后,《纽约时报》10月10日用很大篇幅刊登了Kandell写的讣告( 这篇讣告和对讣告的回信都是从近期的互联网上查到的),据说这是世界(或美国)最早 的关于德里达的讣告。讣告发表后对知识界有很大震动,激起了一批美国知识分子的愤 怒,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数并不是哲学教授,而是一些文艺批评家、比较文学系的学者 、人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剧作家、建筑设计师等等。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讣告的 立场具有强大的传统西方哲学和政治态度的背景,甚至可以说代表了美国学院派哲学乃 至表达了中国国内一些学者对德里达的态度。为了公正起见,这里首先将该讣告的原文 介绍如下: 讣告声称,德里达的研究方法,就是肯定“所有书写都充满了混乱和矛盾,作者的意 向没有能力克服语言本身具有的内在矛盾,要使各种文本——无论是文学的、历史的还 是哲学的文本——从充满真理的绝对意义和永恒性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好像德里 达的意思是说,整个艺术以及包括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建筑学等等都充满着矛 盾和混乱,而人的创造能力对此根本无能为力。言下之意,这个在美国比在欧洲有更多 追随者的解构之父,被当成了现代法国式知识分子的人格化身,而这个化身正破坏着西 方“古典教育的传统标准”。显而易见,讣告作者似乎以西方传统价值观的捍卫者自居 ,作者自认为代表了许多美国人的看法,并且说,德里达的学说是制造西方政治阵营内 部分裂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德里达逝世后对他的评价,他说因为有 了德里达,法国为世界贡献了一种最伟大的哲学思想并对法国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联系到法国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上的严重分歧,讣告的以上立场显然有政治和伦理价 值观的背景。讣告作者只是一个记者而不是学者,他对德里达的学术研究方法的评价是 不准确的,撇开这个问题不谈,我们不难看出,至少在效果上,德里达与美国自认为代 表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念,实际代表霸权政治利益或国家利益的现在执政的共和党布什 政府不一致。换句话说,德里达的政治学说与法国政府现在的政治理念相一致。也就是 说,美国主张世界单级或一元政治价值文化,或美国式的西方化,而法国人主张多元政 治的价值取向。法国人的主张具有深刻的哲学背景,其中德里达的学说占据重要地位。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法国人把西方政治上的自由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相比之 下,美国人在政治上大致是保守的,没有新意,布什的再次当选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同时,美国内部在政治上也是分裂的,大致说,一方面布什政府与许多普通美国 人的政治倾向一致,在政治和哲学上没有创新就倾向保守,表现为打着民主自由旗号的 国家利益第一;另一方面,在自由或者激进知识分子中,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影响相当巨 大,德里达在美国执教20多年,每年往返于法国与美国之间,在耶鲁和加洲大学等著名 学府有大量支持者,其影响不仅是哲学和文学艺术,而且包括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特 别是政治领域,比如女权主义、同性恋等。在90年代末美国有一家哲学权威杂志统计, 当年被引用最多的哲学家并不出自美国本土,而是法国人德里达。 这篇讣告还试图告诉读者,解构是一种工具,专门被用来揭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莎士比亚、弗洛伊德等“已经死去的白人”文化大师的偏见和不一致,而这些大师正是 西方文化的代表。讣告作者重点强调了德里达的对手是这些“已经死去了的白人”,其 口吻明显表明对德里达的轻蔑而不是在阐述学理。讣告作者还举例描述了两种自己显然 不喜欢的状态,一个是说建筑设计师在德里达的影响下,放弃了设计中讲究对称的传统 ,设计出令人感到焦虑的扭曲空间;而一个叫阿兰的电影片商,则拍摄了一个片名“解 构中的哈里”的电影,影片暗示观众,对片中的主角不能做正常理解,必须把人物性格 拆得七零八落,并分析其中的精神创伤和精神分裂之类。讣告认为解构的话语像法国曾 经过时了的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一样,也是会匆匆而过的时尚,并且宣称这些都是一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不太可信的哲学。这里提出的“不可信”的根据是这些 时尚性质的哲学缺少确定性,并认为这与西方哲学的传统精神不符。这些“缺少确定性 ”的东西躲藏在阴暗角落,讣告作者在这里也对德里达的思想做了一种“妖魔化”的处 理,来与西方启蒙或者“光明”传统对立起来,并且引用了德里达曾经说过的几句话: 第一句,“如果有解构这样的事情,它一定是作为不可能的经验发生的”。第二句,“ 思想就是我们已经知道我们还没有开始。”第三句,“啊,我的朋友,这个世界上没有 朋友。”这些话的确非常难解,要说明它的意思恐怕得写一大篇文章,但讣告作者把它 用在这里给读者的下意识理解却是十分简单,解构就像是黑夜,远离现实光明的生活世 界。但是,许多读者来信指出,正是这些压韵的,谜一样的双关语使德里达具有古希腊 哲人风度。 讣告继续说,许多“并无恶意”的人希望解构主义死亡,以便使自己能够从试图理解 “解构”的精神负担中解脱出来。换句话说,最好没有这种精神负担,可是无法摆脱, 它的潜台词:解构是像幽灵一样的恶魔。当然,以上对德里达的攻击都没有明确说出来 ,而是用了各种各样的引语。但是以下的态度更明朗了,讣告说,德里达对他的好友, 耶鲁解构学派的批评家德曼在二战期间的支持纳粹和反犹太人的立场持宽容态度。并且 说在美国,对年轻而雄心勃勃的教授而言,德里达的教言是夺取他们那些年老同事的教 学岗位的跳板;而对青年学生来说,解构是通向造反意识的捷径。再往下,则有一些带 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语言:暗示德里达是一个并无特殊才能的人,根据他在第一次参加法 国中学毕业会考中失败,而在高考中两次失败(德里达报考的是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 院),直到1952年,22岁的德里达才如愿进入这所法国著名学府。讣告还继续不依不饶 地说,上大学后的德里达还有一次口语考试失败,而直到1980年,德里达50岁时,才得 到博士学位。在这里,讣告作者的语气显然非常不友好,正如许多读者来信说的,1980 年,德里达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哲学家,但是讣告却对此只字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