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04)06-0021-04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深刻地反思和批判了主体形而上学,指出了传统哲学主客二分 思维方式的根本缺陷,并以存在论哲学对其加以否定和消解。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对人 、自然和技术本质新的认识和人在宇宙中位置的重新确定,体现了深刻的生态思想。海 德格尔的生态思想为当代生态文化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为解决人类面 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消解”主体,唤醒“存在” 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认识论角度探讨主体性问题,把意识、思维或理性 设定为主体性。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最初代表,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 命题,康德把理性自我提高到先验自我的地位,突出地强调了主体的理性认识功能,在 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主体的认识能动性,提出“人为自然立法”。黑格尔则把 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发展到了极端,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与自由。由于西方近代哲学 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结果在认识论上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种主客二分的思 维方式及建立于其上的以主体和主体性原则为鲜明特征的主体形而上学(它构成了近现 代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基础),导致人的主体性空前 膨胀,人与自然严重对立和分裂。自然被看作相对于人类的自然,而不是人类生存于其 中并与之有血肉联系的自然。传统的认识论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过分强调,最终给人类 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认为,近现代的本质即“现代性”在于:人从中 世纪的羁绊下解放出来成为人自己。但在这过程中决定性的不是自我解放,而在于人的 本质同时发生了变化,人成了主体,成为地球的主人。世界万物成为人的认识表象,并 以表象的方式把人以外的其他存在者看作与人对立的东西即对象,于是就构成了我与物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离与对立。当主客体二分的对象性世界形成时,人类 思考的主要对象便由“存在”变成了存在者,存在被遗忘被放逐了。存在的遗忘,即是 通向存在者道路的中断,也就是存在者的遗忘。于是“世界本身变成了一个纯粹对象, 一个服从于理性和技术的静物,一种由某些可以认识的规律支配的机械”。[1]而“当 人成为基本的和惟一真正的主体时,人这种存在者就处于一切存在者的中心,成了一切 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和真理的基础”。[2]主体形而上学的影响,致使人类以自我为中心 主体通过对自然界其他主体的排斥和对自我本能的压抑建立起自己主体意识的统治。人 类只是把自然作为谋划、算计、利用和认识的对象客体来看待,而没有从自然本身或作 为非对象的自然出发来看待和认识自然。人类逐渐成为其他一切存在者的主人,成为与 其他存在者相对的主体,其他存在者则成了人类所支配的客体,人由于执著于对象或存 在者而忘记了人自身。主体性的肆意膨胀导致了人类无视地球作为人类居所的身份,肆 意地破坏自己的家园而不自知。人类确立了自我,却离开了家园,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困 境。 在海德格尔看来要克服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必须在深层次的本体论方面完 成一次彻底性转变,即由近代的主体性世界观向现代意义上的主客合一的世界观转变。 人类必须重新思考自柏拉图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终结以主客体二分为主要特征的哲学 ,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和谐协调发展的新世界观,抛弃传统“人类中心主 义”的生存论哲学观。如果人类仍囿于主体形而上学及其主客二分、二元对立型的近代 哲学思维方式,就无法从根本上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因此,海德 格尔认为,对主体或主体形而上学的消解便成为拯救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转折,即从近代以认识论为主流的哲学转向当 代以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为主流的哲学。意识的主体性也在向着主体间性转变,体现这 一转变的是现象学家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但由于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仍是以认识论 为理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未能建立起真正的主体间性。与康德一样,胡塞尔强调先验 自我是世界的本源和最终根据。胡塞尔的这种学说与传统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一样,必然 陷入唯我论的困境。所以,胡塞尔用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非但没有摆脱传统主体哲学的 唯我论困境,反而陷得更深。 海德格尔师承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了存在论的改造,完成了存 在论的重建。海德格尔揭示出:一部西方形而上学史,就是一部遗忘“存在”的历史, 即“忘在”史。因为形而上学自始就把存在同存在者混为一谈,把存在本身同存在者之 存在之间的差别忽略了。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使命就是从整体上彻底“解构”这部忘 却存在的形而上学史,批判形而上学的“唯我论”。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传统本体论对存在的理解是错误的,它把人当作主体,把对象当 作客体,导致了主体与客体的必然分裂。主客二分法从根本上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区 别,把存在等同于普通的存在物,而普通的存在物是不能通达存在的意义的。通达存在 意义的必须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物——人,因为只有人才能提出、把握存在的意义。海德 格尔把人称为“此在”,这种“此在”是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人的命名,以区别于传统哲 学把人仅仅看作认识主体、意识、精神等。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 存,它是存在性的本源性的人。“此在”的生存本质说明“此在”没有任何现成的本质 ,它不被任何东西事先所规定,它是在自己的“生存”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和本质的 。“此在”不是认知性的,也不是与世界截然对立的,它溶于世界之中,与世界不分彼 此,同沉共浮。“此在”不仅与物打交道,在世界中存在,而且还与人打交道,与他人 “共在”,“共在”是一种把自我和他人同时显现出来的存在方式。他人不是自我的产 物或复本,他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不可还原的存在,他人和自我的“此在”一样也是 在这个世界中存在,所以,“无世界的单纯主体并不首先‘存在’,也不曾给定。同样 ,无他人的绝缘的自我归根到底也并不首先存在”。[3]人不是主体,他融身于世界, 他“在世”,“在世”即“此在”在存在的敞开状态中。人与世界原本就是融为一体的 ,并无主客体的二元之分。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与深层生态学肯定任何生 命形式存在和发展权利的平等性,主张人的自我实现与所有生命自我实现的统一是一致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