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现有的国有企业进行科学分类,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制定关于国有企业政策的重要前提。由于种种因素,我国的国有企业在20多年的改制进程中,在制度的进步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先进”和“落后”。笔者曾将率先进行改革并在企业制度方面有较大突破的国有企业定义为“新型国有企业”,现在有必要将那些落后于我国企业改革进程,在制度上仍然保留着原来企业特征的国有企业称作“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新型国有企业”由于较好地进行了制度转换,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制度风险,因而基本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无争要求。“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也不完全等同于“经营不善”的企业,经营不善的企业也许其制度是合理的,但由于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约束而使经营状况不理想,而“改革滞后型”的国有企业则首先面对的是来自其基本制度的约束,更为严重的是,在市场经济不可阻挡的渗透下,市场经济的许多规则在这些企业内部以非正式的、扭曲的方式已经或正在发挥着作用。而这种作用的结果并不有助于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反而进一步造成企业制度与行为更深刻的矛盾和扭曲,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制度性风险。 一、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的基本特征与行为 1.单一的产权结构。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最显著的制度特征在于企业产权结构的单一。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本质要求是单一的所有制,国有企业就是最标准的企业形式。市场经济是横向的竞争性经济,它并不必然要求企业产权结构的绝对单一,本质上排斥政府充当企业的所有者。然而,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恰恰在企业的产权结构转换上没有跟上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节奏和步伐,产权结构的性质同计划经济时的国有企业没什么两样。单一的国家所有制不仅无法借助其他投资人的资本及其参与企业运作的积极性,更使企业长期陷入“公地悲剧”。众所周知,产权结构单一已经成为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一切病症的制度根源。 2.治理结构的家族集团化。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相比,是变化最大的方面。经过20多年的分权式改革,在政府已经放松对企业绝对控制的条件下,“内部人”利用逐步扩大的权力渐渐构筑起有利于自己的企业控制结构。他们不仅在企业的重要权力部门安排“自己人”(多数是直系亲属),在利益最大、较大的部门也同样如此。在这些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网络特征的特权层级牢牢控制着企业,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已经成为企业不知情的“外部人”,企业的普通职工则日益处于不利和无助的境地。 3.企业目标受制于企业内部的利益集团。企业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经营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具有实际影响和控制力的机构或个人。现在,对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有实际影响和控制力的,只有具有家族性质的内部利益集团,政府和普通职工事实上已经不能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家族利益集团利用国有资产和企业的其他资源首先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真正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利益或目标以及职工的利益事实上已被放在次要地位。 4.收益分配的职务化与职务的货币化。拉开企业分配的档次本来在于否定计划经济的平均分配,在于激励企业中有贡献的人。在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内,收益的分配也已“打破”了平均主义,但分配的原则并不是以贡献大小为基准,往往是以职务的高低为基础(尽管政府已经明令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但实际上这类企业仍然保留着行政级别制)。比如企业完成计划任务,企业的最高领导人与普通职工的奖金分配最高能达到上百倍。在家族化的情况下,就会进一步加剧企业内部家族利益集团与普通职工之间的分配不公,激化职工与企业领导层的矛盾。同时,由于这一分配制度的特点是向职务倾斜,客观上就激励了人们对职务的追逐。家族通过裙带关系获得职务,而家族外的人就只能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来获得职务,这就为拥有人事权的某些企业领导者提供了寻租的机会。 5.人才的大量流失。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权力与利益向家族利益集团倾斜的后果,必然使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丧失发挥其才能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会因科层式的不公分配而严重挫伤人才发挥其才智的积极性。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这些人才自然选择离开企业,已经形成了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另外,由于没有形成重视人才的理念和机制,其他的技术人才也不愿进入这些企业。持续的人才只出不进,使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已经出现了技术与管理人才匮乏、断档的现象。 6.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人才的流失,国有资产也以各种方式在流失。其中最典型的有:新项目建设过程中某些企业领导会同承包商串谋,内部人合谋私分国有资产,以及企业领导通过其亲属所办的经济实体,转移企业的国有资产包括企业的利润的关联交易。由于缺乏严密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惩罚机制,企业内的家族利益集团当然会利用一切机会盗用企业的国有资财,这同时也为普通人盗用企业资财起到了示范。 7.行为短期化。许多改革滞后型国有企业依然同政府保持着更密切的关系。企业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由政府来选择,甚至一些特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还可被选进政府重要的领导岗位。因此,一旦某人被选拔到企业的领导位置,在短期内实现业绩大幅度提升的愿望就十分强烈。他们会不择手段地采取拼设备、拼资源在短期内实现目标,至于设备是否过度劳损、资源采伐是否合理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成为次要的事情。笔者曾对某国有矿业企业的非正式调查了解到,原本一个矿区按照较科学的方案能开采近百年,现在经过几任领导的掠夺式开采,这个矿区能够维持30年就不错了。对资源的掠夺式采伐,造成大量稀缺的国有资源的永久性减损,这比直接盗用国有资产的造成的流失更为可怕。行为短期化的另一原因还在于这些企业的许多领导人当初为取得领导职务进行了大量个人“投资”,一旦到了领导的位置,尽快收回初始投资的心理也会驱使他们采取短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