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地思索其理性和运行逻辑性的时候,已经不期而至了。毫无疑问,高等教育大众化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和体现。但是,这种非逻辑性的、快速的发展并没有消解高校内部的体制性矛盾和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本质性进步。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发展,还需要进行教育观念、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需要积极地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大学文化。而达此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就是积极地促进高校的自我发展。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未能化解教育的体制性矛盾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虽然有高校教育发展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政府的政策和决策导向:发端于90年代初期、集中于90年代末期的高校合并及中央部委属高校下放、地方开始于1999年并且连续数年进行的高校大“扩招”、出台于2001年的取消高考年龄限制等。政府的这些决策,都是在充分考虑了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理性地作出的,并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些对于我国高校发展影响巨大的举措,在推行之前并没有进行过广泛、深入地研究和讨论,而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当机立断”决定的。其中许多举措的实施,都是依靠教育行政权力“强制”推行的,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自然发展的结果。所以,大众化潮流的形成,并非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熟或者强大的标志。特别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灵魂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及制度,也没有得到彻底的革新和“置换”,高教大众化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还是以往高校中的各方面要素和条件,以“小生产方式”来办“现代教育”。另一方面,这些推动高教改革的决策及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国家高层决策人物的思想和认识,而不是高教界各方面人士的集体觉悟和共识。因为对于高教大众化的实施方略,不惟有些高校领导及教师在思想上准备不足,就是许多专门从事高教理论研究的人们对此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仔细地查阅我国在“扩招”、“合作”、“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前的教育文献和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决策几乎都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们没有进行研究,者虽然进行了研究但却没有提出大胆的举措,这无疑既显现了我国高教体制的“计划”特征,又显现了我国高教理论研究者们思想、胆识、眼界的“平稳”和创新思维的贫乏。我们过去习惯于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实施在理论上还没有研究清楚或没有充分讨论的社会改革措施,而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景以及在实施高教大众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似乎并没有进行充分且细致的酝酿讨论和准备。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景及模式到底是什么样子,心中没数。 事实上,如果仔细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的目的,就会质疑是以改革高等教育制度、革新高等教育文化、提高高等教育品质为主要目标呢?还是以解决国内当前的巨额货币储蓄(通过高校学生收费来消解银行中社会巨额存款)为主要目标?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的决策,是一种立足高等教育本质性进步的前瞻性决策呢?还是立足于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延缓高中毕业生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权宜性决策?事实是“拉动经济内需”的需求和冲动,才导致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的产生。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虽然对于广大的经过扩招而有机会进入大学读书的学生和家长而言是令人激动的福音。但是,从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路径角度来看,其最初的思路却是来自于经济学家对于拉动国内经济内需的建议,并不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条件下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由于我国建国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一些涉及高等教育的根本理论问题上,缺乏与时共进、与世共进的改革和推动。因而我国高校在融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的过程中,将要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和矛盾。比如:我国高校组织的行政性性质与高校在大众化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市场化规则的矛盾;我国高校中深厚的“官本位”思想、组织传统与高校按照“世界大学通例”建构“三A原则”的矛盾;我国高校中深厚的平均主义意识与高校建构以“公平与效率”为前提的现代大学制度的矛盾;我国高校教师中的功利意识与建设以“学术自由”、高尚品德为基础的现代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活动的矛盾;高校学生收费中强化的学生对家庭的依附关系与大学生公民人格养成的矛盾等。毫无疑义,这些问题和矛盾都在挑战我们进行高校改革的境界、胆识和魄力,也在挑战我们的领导智慧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 决定其将是集改革和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一种社会潮流,无疑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高校的外部关系方面,又表现在高校的内部关系方面。外部关系,高校一则要处理好同政府、学生家长、社会舆论(以新闻媒体为主)等方面的关系,亦即要在国家法规执行、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形成、学生及家长对就读高校选择等方面树立和培育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二则要在与同行的比较方面,体现出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内部关系,高校为了获得社会承认和青睐,会非常积极、自觉地进行内涵建设,增强本校的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争取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赢得有利的位置和优越条件。而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或有效措施,就是积极地进行内部体制改革、员工素质提高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从而既稳定校内的高层次人才及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性,又增强对校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