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党的八大是中共取得执政地位后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点解决的就是如何执政的问题。他们明确提出了执政党的概念,有了执政党的意识。经过七年的全国范围执政的实践,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八大前后党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对提高执政能力进行了较成功的探索。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一、对国内外形势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科学判断 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首要任务。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八大上首先全面分析了国际形势,认为目前的国际形势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利的。刘少奇的政治报告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的、民族独立的、民主的、和平的势力有了空前发展,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积极进行扩张、反对和平共处、准备新的世界战争的政策愈来愈不得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局势不能不趋向于和缓,世界的持久和平已经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现在,国际形势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建设事业是更加有利了。”(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5页。) 刘少奇的政治报告还分析了国内形势,认为1956年国内形势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第一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是国内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页。)那么,“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基本上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06页。) 后来,毛泽东于1957年3月20日,在江苏、安徽两省及南京军区的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更形象地论述了社会矛盾的变化问题,他说: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转变的时期,就是过去的阶级斗争基本上结束了。现在是处在这么一个变革的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作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和后头的社会主义革命到技术革命,到文化革命。我们国家要建设,就要有技术,就要懂得科学,这是一个很大的革命。没有这样一个革命,单是政治改变了,社会制度改变了,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还是一个手工业、手工技术的国家。为了这个,我们就要进行一个文化革命。他说: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注:《毛泽东传(1949-1976)》逄先知等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647-648页。) 党的第一代领导科学地判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时做出了关于党的主要任务的正确规定,虽然没有使用工作重点转移的说法,实际上提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的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表明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已经基本完结,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即将开始。从而确定了党的八大的正确的政治路线。 二、发展社会经济的能力有所增强 发展经济是执政党的重要的任务,也是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要促进生产力的较快发展,特别需要执政党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正确进行经济体制的变革,制定一个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首先,第一代领导集体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初步改革。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一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主张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二是必须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使生产单位有一定的独立性。(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6-729页,第756-759页,第722页。)按照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国务院研究制定了改进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案,对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是我国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在毛泽东上述思路的启示下,党内的探索风气比较活跃。 陈云在八大的发言中更明确地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社会主义经济总体构想。(注:《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这个意见受到八大的重视,为大会决议所采纳。决议指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都将列入国家计划,由生产单位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有一部分产品将不列入国家计划,而由生产单位直接按照原料和市场的情况进行生产,作为计划生产的补充。国家对于这一部分产品的生产只从供销关系上加以调节,或者只规定参考性的指标。”决议指出,把不应列入计划的产品勉强列入国家计划,或者把参考性指标当作正式计划的指标,把应当分散经营的勉强地合并起来集中经营,都不合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13页。)这里谈到的计划生产与自由生产、集中经营与分散经营,实质上触及到了经济体制的问题,是对模仿苏联而形成的过分集中、不够灵活的体制提出的改进要求。这些可以说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冲击,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