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注:人们习惯将新记《大公报》称为《大公报》,为行文方便,文中仍将新记《大公报》简称为《大公报》。)是一份中国自由民主知识分子的报纸,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由满族天主教徒英敛之主办;1916年9月由安福系王致辞隆接办;1925年11月27日后,因亲日为国人厌恶而停刊;1926年9月1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复刊,张季鸾任总编辑,内容大加革新,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并坚持不懈。国内外史学界以及众多新闻工作者已达成共识:“大公报历来的作法是对事实不抹杀、不捏造、不歪曲”(注:伍江川:《我与大公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当然《大公报》也有过失误,但暇不掩瑜,正因为如此更加受社会所重视,深得民主自由知识分子青睐,在国内外享有特殊地位及具权威性。《大公报》不仅在国内满载盛誉,而且蜚声海外。1941年《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赠予的荣誉奖,中国报纸获得国际荣誉奖章只此一次,在亚洲除日本的《朝日新闻》外,别无他家。《大公报》作为一份著名的民间报纸,是中国近现史乃至世界新闻史的记录者、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极具研究价值。时至今日,海内外对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还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但是《大公报》研究状况如何,成果有哪些,缺陷和混乱又在何处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并非清晰,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梳理。本文研究的范围属于“新记公司”时期,故对于研究现状的概述也以这一时期为主。 (一)大陆方面 大陆方面对《大公报》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以1978年前后为界。前一个时期的研究,其参与主体、立意动机,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政策、政治环境的宣传色彩很重,甚至还有出于不同目的而歪曲事实的成份,所做的研究几乎空白,偶尔看到一些有关它的回忆录和记述性文章,也以指责、批判居多。实事求是的全面介绍和评价较少。《大公报》长期被贴着对国民党“小骂大帮忙”的标签;或是定性为政学系报纸;是一张反动的报纸。论文主要有:德山的《旧大公报剖视》,文章认为《大公报》“是一张反动的报纸”,(注:《新闻战线》1958年1月,第25页。)“用‘小骂大帮忙’的手法来掩饰它为国民政府服务的实质”。(注:《新闻战线》1958年1月,第32页。)穆欣在其论文《斥右派关于新闻自由的廖论》中亦认为《大公报》“比国民党中央日报还要恶毒”。(注:《新闻战线》1957年试刊号。)1958年毛泽东在接见《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时也曾说《大公报》对国民政府是“小骂大帮忙”。(注: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有关论著主要以王芸生、谷冰著《1926至1949年的旧大公报》(《文史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26、27辑。)为代表,论著烙上沉重的政治烙印,字里行间充满了自我讨伐之辞,但由于作者的《大公报》主编与经理身份,其所述内容事件有一定可信性,成为后人编写大公报史的基础。 其实在历史上,《大公报》有功有过,功表现在它与时俱进,顺应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支持变法维新、抵制美货、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军阀混战,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勇于为民说话,不畏权势等等。过,表现在怀疑和畏惧革命。它的言论有功有过,但功过不相掩。 1978年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老大公报人或与大公报人亲密者,开始用史学的眼光和笔触,评析《大公报》的历史。最先著文立论为《大公报》正名的当推大公报人李纯青,他的《为评价大公报提供史实》一文,对《大公报》是否为政学系机关报,《大公报》的阶级属性,如何看待“国家中心论”等困扰史学界的几个颇具争议的历史问题,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李文认为《大公报》并不是政学系机关报;不是官僚资本企业,而是中等的民族资本企业;对于“国家中心论”不应全盘否定,应肯定其积极合理,有利于抗战的一面。从此以后,对《大公报》的历史关注逐步被扩展、深入,开始了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的学术变迁。关注者大多为大公报人、与大公报人关系密切者,或新闻工作者。论文主要有:谢国明的《“小骂大帮忙”新论》(《新闻学刊》1988年1月)及《新记大公报的“四不”主义》(《新闻研究资料》,第3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自立《“小骂大帮忙”辩》(《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8月1日)、李纯青的《抗战时期的大公报》(香港《大公报》1986年3月15日)、夏晓林《坚持抗战,功在国家——张季鸾在抗战期间的大公报社评》(载《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界》,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徐铸成的《对大公报的几点个人看法》(载周雨编《大公报人忆旧》,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历年有关大公报的讨论中,王芸生之子王芝琛写文章最多,约有40篇(现已合成一集,2002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王文最大特色是以事实为据,不空谈,不虚夸,对有关大公报的重大争议,如“小骂大帮忙”问题、起义问题、“修明政治案”问题均以事实为依据,还其历史真相。有关论著主要有:周雨著《大公报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王芸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徐铸成著《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三联书店1986年版);方蒙著《范长江传》(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吴廷俊著《新记大公报史稿》(武汉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上述有关著作中以吴廷俊的那本影响最大。吴著对《大公报》的政治倾向、言论主张,它的业务特点以及它的功过是非,作了全面剖析,不掩过,不溢美,还历史本来面目,纠正了前此在《大公报》评价上的一些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