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经过1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当时“左”倾中央实行的军事政策有直接关系,这一点,已为历史学界广泛注意,本文不予赘述。作为一场跨时1年,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疆界、政权和社会组织的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其成败因素当然非止一端。本文试对以往研究中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因素做一初步探析。(注:对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以往研究多从军事方面予以说明。杨奎松的《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提供了一个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以全面研究的有价值的思路;任保秋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经济原因》(《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也从经济层面做了初步的考察。国民党方面“围剿”成功原因各种有关著作多有涉及,但专题研究论文鲜见,资料的挖掘和具体的研究也有待深入。) 一、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准备和作战方针 第四次“围剿”失败后,经过短暂休整,蒋介石开始准备第五次“围剿”。1933年7月,蒋介石在江西庐山开办陆军军官训练团,分期分批训练中级以上军官。训练“惟一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赤匪,所以一切的设施,皆要以赤匪为对象”(注:蒋介石:《军官训练团训练的要旨与方法》,《庐山训练集》,新中国出版社1947年版,第18页。)。鉴于“从前剿匪剿不了,并不是我们武力不够,而是我们精神不良”(注:蒋介石:《时间为一切事业与生命之母》,《庐山训练集》,第71页。)的教训,训练团特别注重战斗、团结精神的教育。训练结果,按蒋介石自己的说法,“因为时间过于短促,对于学术科没有多大的进步,但是各人的精神思想,和所表现的仪容、态度、动作,比两星期以前,完全不同了”(注:蒋介石:《时间为一切事业与生命之母》,《庐山训练集》,第71页。)。同时,彼此朝夕相处,对来自各地方、各派别的军官“把眼前畛域派别的观念,和频年交相火并的宿怨前隙,不期然而然的消弭泯灭”(注:《黄绍竑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以红军为假想敌,郑重其事开办庐山训练,反映出蒋介石非常重视与红军的再次作战,如他所说:“此次剿匪,实关党国与本军之存亡,不可以大意轻易出之”(注:《蒋介石致熊式辉等电》(1933年9月10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2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397页。)。这和第一、二次“围剿”时视红军为“地方事件”(注:李家白:《反共第一次“围剿”的源头之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5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版,第76页。),仅出动一些杂牌部队有重大差异。吸取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将此次“围剿”定位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总体战,基本原则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即“用三分的力量作战,用七分的力量来推行作战区的政治”(注:《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84年版,第209页。),“一方面要发挥军事的力量,来摧毁土匪的武力;一方面要加倍地运用种种方法,消极地来摧毁土匪所有的组织,及在民众中一切潜势力”(注:《推进剿匪区域政治工作的要点》,《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1984年版,第234页。)。秉持总体战的思路,国民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政策,严密统治、收揽人心。对苏区最具威胁的是封锁政策,即通过实行严密的经济、交通和邮电封锁,严禁粮秣、食盐、工业品和原材料等物资流入苏区,断绝其与外界的联系。蒋介石判断,“匪区数年以来,农村受长期之扰乱,人民无喘息之余地,实已十室九空,倘再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质,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困守一隅,束手待毙”(注:《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1934年编印,第11章,第1-2页。)。用心既狠且辣。 随着对中共力量认识的变化,蒋介石的战略方针也一改前几次“围剿”常犯的急躁冒进错误,强调稳扎稳打,层层推进。总的作战指导方针是“不先找匪之主力,应以占领匪必争之要地为目的”(注:《蒋介石战字二一三号训令》(1933年10月17日),《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处1937年印行,第3章,第12页。),即以严密的工事和碉堡层层推进,通过缓慢但有效的占领方式,压缩红军作战区域,限制红军活动空间,迫使红军进行真正的主力决战。这一战术的核心就是逼迫红军进行打资源、拼消耗、比人力的持久战,国民党在这些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国民党军主攻部队第三路军作战方针明确规定:“本路军以消耗战之目的,采断绝赤区脉络、限制匪之流窜、打破其游击战术、封锁围进之策略……本战术取守势战略取攻势之原则,步步为营,处处筑碉,匪来我守,匪去我进。”(注:《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北路军第三路军作战计划》,《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3章,第13页。)蒋介石采取稳健持久的作战方针,实际是出于对红军灵活机动战术及坚强战斗精神的惧怕和无奈,如他所说,红军“总是以迂为直,攻我不备,避实击虚,蹈瑕抵隙,他只要晓得我们哪一点力量单弱,哪一处防备不周,不管有几远距离,也不管是如何艰险的道路,就是集结主力来突破一点,或先派小的部队钻进来到处扰乱我们,以牵制我们主力作战,这就是他们的智谋,而‘超巅越绝,不畏险阻,耐饥忍渴,不避艰难’就是土匪惟一的惯技”(注:蒋介石:《剿匪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庐山训练集》,第124页。)。在以快对快、以巧对巧的能力对抗中无法占据优势时,退而避敌锋芒,利用自身资源和人力优势一步步压迫对手,通过所谓“逐渐消灭匪军的实力与资财”(注:《文件汇编》第3编,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北路军第三路军1935年印行,第1852页。)达到战胜的目的,是其无奈却不失明智的选择。为此,蒋介石明确告诉部下:“土匪用种种巧妙的方法来骚扰我们,我们只有先集结兵力,坚筑工事,用一个呆笨方法自己固守起来!以后再找好的机会来消灭他!土匪用声东击西,摇旗呐喊,以及种种虚声恫吓装模作样的巧妙方法来骚扰我们耳目,打击我们的精神,从而讨取便宜,我们只有一概不管,自己实实在在准备自己的实力,强固自己的工事,拿我们一切实在的东西,来对付土匪一切虚伪的花样,这就是所谓‘以拙制巧,以实击虚’。”(注:蒋介石:《主动的精义与方法》,《庐山训练集》,第196页。)蒋介石采取的这一战略战术在理论上并无过人之处,他本人也承认这简直就是18、19世纪的古老战术(注:蒋介石:《军官训练团训练的要旨和训练的方法》,《庐山训练集》,第19页。蒋介石明确谈到:“我们现在以剿匪所最用得着的,乃是十八世纪末与十九世纪初期拿破仑战争时代所用的战术。”),但正如他所判断的:“匪区纵横不过五百方里。如我军每日能进展二里,则不到一年,可以完全占领匪区。”(注:《蒋介石战字二一三号训令》(1933年10月17日),《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第三路军五次进剿战史》上,第3章,第12页。)战斗毕竟是以取胜为目的,由于国民党掌握着物质和人力资源的绝对优势,加上内外环境给了其从容展开的时间,稳扎稳打,步步推进,虽然拙笨,但却最有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