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执政时期国民党史的研究,以往学术界主要关注国民党“党治”的一面,而对国民党“治党”的一面注意不够,如国民党本身的组织体制和组织形态,尤其是地方和基层党组织的状况,地方党政关系的演变,党员的吸纳机制,党员的构成特征及变化等,均有进一步研讨的空间。本文拟对抗战时期国民党党员的组织规模、社会构成以及基层党组织的运作,作一初步探讨。(注:对战时国民党党务的开创性研究主要有:齐锡生:《国民党的性质》,《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王贤知:《抗战期间国民党组织建设与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2期;土田哲夫:《中国国民党的社会构成》,《南京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1989年4月;土田哲夫:《中国国民党党员构成的特征和变化》,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南京,2000年9月。) 一 党势扩张与党员构成的变化 与战前相比,战时国民党的组织规模、党员的社会构成和地域分布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抗战头两年,军事溃退使国民党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基层组织和权力基础几近解体。武汉大撤退后,国民党清理党籍,要求全体党员重新注册登记,结果各省市注册党员人数仅及战前原有人数的一半。部分省区如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等省党员人数减少2/3以上。(注:李云汉主编,林养志编辑:《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组织工作》下册,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93年版,第159页。)在战争的冲击下,原本涣散的国民党组织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党员因脱党、投敌以及其他因素而大量流失。到1939年,战前入党的52万普通党员仅余下28万多人。(注:《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录》,中国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编印,1945年版,第285页。) 1939年开始,国民党采取大量吸收新党员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除了补充流失党员的空缺外,主要基于两个背景:一是对外面临中共的组织竞争;二是对内面临三青团的压力和挑战。1938年底,蒋介石曾提议共产党并人国民党,成立一个大党,被中共拒绝。当时中共允诺不在国民党内发展组织。但蒋认为:“共产党不在国民党内发展也不行,因为民众也是国民党的,如果共产党在民众中发展,冲突也是不可免。”(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蒋不仅把政权视为国民党一党之物,连民众也要为国民党所独控,不允许其他政党与它争夺民众。蒋的理想是“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当然,蒋深知国民党在组织竞争和运动民众方面远不是中共的对手。抗战初期,中共党员人数由1937年的4万人,猛增到1940年的80万人,几乎与同期国民党普通党员人数相等。这更激起国民党的警觉和恐慌。另一方面,三青团势力在1939年以后迅速崛起,并与国民党党机器分庭抗礼。在这种背景下,国民党党机器与体制外的共产党和体制内的三青团势必展开一场激烈的组织竞争。在这场组织竞争中,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成为三方争夺的重点。 仅就量的扩充而言,国民党是这场组织竞争的优胜者。1939-1945年间,国民党普通党员每年平均以30-40万的速度增长。据1945年底的统计,国民党普通党员已达311万多人,是i937年普通党员数的6倍。如将军队党员和海外党员计算在内,党员总数超过800万,约为1937年党员总数的5倍。同期三青团和中共党员人数分别是124万和121万。 800万党员中,军队党员485万,占党员总数的60%。但这些军队党员全部是集体登记入党,没有实际组织活动。在考察国民党组织规模时,通常不将军队党员计入在内。其次,海外党员所占比例甚少,对国内党务亦无影响。故代表国民党实际组织力量的是国内普通党员数量。 国民党、三青团与共产党人数比较(1937—1949年)
资料出处:(1)《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组织工作》(下)第93、121、123、450、467、482、498、500、520、523、538、575、588页。(2)《大陆沦陷前之中华民国——民国卅七年份中华年鉴》,台北,1976年重印,第208页。(3)《中央党务机关三十年度工作成绩考察报告》,国民党中央党部编印,1941年,油印本,下篇。(4)《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海外党务工作》,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98年出版,第388、391、430、442、452页。(5)三青团历年人数引自王良卿《三民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国民党关系研究》,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117页。(6)中共党员历年人数引自〔美〕詹姆斯.R.汤森等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244页。国民党普通党员人数含各省市党部和铁路、公路、海员、工厂、学校等党部所属党员。 就组织形式而言,40年代国民党的组织扩张和渗透程度也比战前大为强化。战前国民党的组织基础十分脆弱,省一级党部尚不健全,县以下基层社会很难觅到国民党的组织踪影。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针对战前党机器软弱无力、松驰涣散的状况,决定今后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蒋介石训示,不仅各省各县党部必须普遍设置,而且县以下每一区须有一个区党部,每一乡镇(联保)须有一个区分部,每一保甲须成立一个党小组。1939年开始实行“新县制”后,要求乡镇一级设立区党部,保一级设立区分部,甲一级设立党小组。并规定除省县两级党部对外公开外,县以下的区党部、区分部和党小组均对外秘密;区党部与区分部书记应有本身固定的职业,不向党部支薪。区党部按地理、交通及行政区域划分,同一党政机关、事业机构或学校中,党员满60人以上,得成立区党部。区分部依党员居住地或工作单位划分,满5人即可成立一个区分部,超过20人时,分为两个区分部。小组为训练党员的单位。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参加区分部或小组会议。小组会议和区分部党员大会规定每两周举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