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97(2003)06-0075-07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举国上下亿万群众参加的新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政治运动。但在运动爆发之初,除一些“红卫兵”等少数人外,为什么广大群众却无动于衷,对运动持消极观望甚至忧虑的态度?继而在运动前期,人民群众又何以争先恐后地踊跃投身其中,不少人还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及至运动后期,越来越多的民众又因何背离、抵制这一运动,并发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声讨、抗议斗争?在长达十年“波澜壮阔”的运动潮流中,支配广大人民群众行为的主流意识是什么?这种主流意识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本文对上述问题试作探析。 开始:观望·忧虑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式开始。当此之际,中国广大民众的思想状况如何呢? 新中国的人民群众也是由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群体组成的,其思想认识上有差异,甚至存在某些对立观念。但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已经跟着共产党,一起走过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历程,也已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共同搞了17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方向,把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团结在了一起,从而也使他们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诸多重要的共识。这主要是: 一、 “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这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广大群众中普遍存在的强烈的思想观念。在长期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亲自体验得到了一种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只有共产党、毛主席,才能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跟着党和毛主席,就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就能奔向共产主义美好天堂。”毛泽东在人民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因此,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各界群众已在持久地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高潮。群众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二、“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合作化以来,“热爱新社会,建设新国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心声。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1958年初,党和毛泽东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号召“向自然界开火”。(注:陈文斌等编《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在“大跃进”期间遭受了重大挫折,我国从1959年到1961年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但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而是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共渡难关。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各条战线艰苦奋斗、搞好生产和工作的先进模范典型不断涌现,“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开展。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发出把我国建没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号召。这进一步使全国人民坚定了信心,焕发了斗志,举国上下到处呈现出广大群众战天斗地、改造河山的火热场面。 三、“忆苦思甜,反修防修”。大多数群众曾在旧中国遭受剥削阶级欺凌和压榨。新中国成立未久,人民群众对刚刚逝去的旧社会的悲惨景象记忆犹新。当时群众认为,阶级敌人是不甘心灭亡的,他们还在作垂死挣扎,时刻妄想变天复辟。所以,必须坚持与阶级敌人进行斗争。加上当时夸大宣传的所谓阶级敌人的种种反攻倒算行为,更使人民群众保持了很强的阶级斗争观念。 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被改变。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宣传日益加强。毛泽东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企图复辟,这也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就是阶级敌人打进党内,寻找代理人,内外勾结,使党变修、权变质、国变色。强调要把阶级斗争与反修斗争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又提出阶级斗争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诚然,在此期间,也确实存在一些党政干部居功自傲、官僚主义、多吃多占、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损害了民众利益。加之在中国民众尤其是农民中,素来有着浓厚的平均主义价值观念,因此,群众对这些党政干部特别是其中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干部很有意见。这就使毛泽东阶级斗争与反修防修的理论,得到了民众一定的理解和共鸣。 四、“加强战备,消灭帝修反”。新中国从成立起,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到60年代之初,中国的周边形势更为严峻:美国大肆侵略越南,在中国南大门燃起战火;印度政府不断在中国西南部挑衅滋事并发展为大规漠武装入侵;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和恶化,北部中苏边境也出现了紧张局势。台湾国民党残余势力在美国支持下也频繁骚扰东部沿海地区,叫嚣反攻大陆,有鉴于此,党和国家对国防战备工作十分重视。一方面,大力进行国防教育,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与帝修反争速度、抢时间、加紧战备,时刻准备早打、大打、打全面战争,打核战争,消灭帝修反;另一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战备举措,如大、小三线建设,搞全军大比武,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研制原子弹,等等。在这种国防形势和气氛中,广大群众战备的弦绷得是很紧的。 此外,还存在一些影响较小的民众意识,不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不外乎两方面的基本意识,即:关注生产建设,也关注阶级斗争。但人民群众当时最主要的心愿,是在党和毛泽东领导下,在防止阶级敌人捣乱和做好战备的同时,以主要精力加紧搞好工作和生产,尽快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日子。也就是说,要求尽快搞好经济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当时的主流意识。而阶级斗争的观念,只能居于非主流意识地位。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当然也是中国劳动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劳动人民企盼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因而,在人民群众中进发出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性。二是由于党和国家在此期间的大力宣传和号召。新中国成立、尤其是集体化以来,党和政府集中树立和宣扬了一大批作为榜样的改天换地、艰苦创业的英模单位和个人,使生产建设上的“比、学、赶、帮、超”活动在全社会蔚成风气。三是因为“大跃进”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主要注意力被迫始终放在贯彻执行调整经济、渡过难关方面,顾不上过多地强调搞阶级斗争。就连对阶级斗争极为重视的毛泽东,在此期间也提出不要因为阶级斗争干扰了经济建设,要求把经济工作放在“第一位”。(注:《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