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87(2004)004-0007-05 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之前,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和其它英属殖民地不同,香港一直 没有发展成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的传统,中文创作始终占据着香港文学的最主要空间。 香港儿童文学一直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汲取营养,和大陆文学联系紧密,成为中国 儿童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香港社会政治经济的特殊环境,香港儿童文 学又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的儿童文学作家辛勤劳作,给香港 少年儿童提供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精神食粮,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香港儿童文学创 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孕育期、开创期、转折期、发展期、蜕变期。本文试 图从香港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探求其本土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20世纪的香港文化,本身具有一种殖民文化现象。后殖民主义的评论家在探讨殖民地 文化和文学时,常常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等组织起思维框架。这个框架主要有主体与 客体、自我与异己、本土与他者、东方与西方、宗主国与殖民地、近代与现代、落后与 先进等概念与范畴。最具特色的中心范畴是“本土”(native)与“他者”(the other) 及其“关系”。在西方,西方是本土,东方是“他者”;在东方,东方是本土,西方是 “他者”;在香港,中国是本土,英国是他者。由此推衍开来,本土作为主体、自我、 民族、种族等,具有自己的范畴与体系;他者作为客体、异己、国外等,显示外在于本 土的身份和角色。在香港儿童文学的孕育期和开创期,本土化是一个逐渐觉醒和萌芽的 过程;在香港儿童文学的转折期和发展期,本土化造就了真正的香港儿童文学;在香港 儿童文学的蜕变期,本土化和现代化成为香港儿童文学的两大特征,从而推动香港儿童 文学以其独特的风貌迈进世界华文儿童文学的行列。香港回归祖国前,香港的政府机构 、法律、商业、教育乃至有关媒体,英语为主,中文为次,宗主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 占香港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华人身上,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不能得到应有的位置。但 是,正是由于这种民族意识的压抑,身处其境的香港本土儿童文学作家的“本土意识” 才得以激发与唤醒,使得一批本土作家的本土作品绽放出浓郁的“香土”的芬芳。同时 ,20世纪的香港,“在没有工业革命物质变化的条件下,成为西方文化工业的延伸”。 正是这种物质文明的熏染,使香港儿童文学呈现出不同于大陆同期儿童文学现代化的个 性特点。香港儿童文学的现代化,与香港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的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紧密 。正如黄庆云所说,“香港是资讯发达的社会,文学对世界潮流反映最敏感的。”香港 儿童文学,“是对世界潮流能迎头赶上”。这应是香港儿童文学表现出的独特的现代性 的主要原因。 一、孕育期(20世纪20—3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气息“北风南渐”,香港儿 童文学受其影响开始觉醒与孕育 20世纪之初,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文化发展较迟,素有“文化沙漠”之称,儿童 文学更是一片空白。 1.香港儿童文学的孕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 1925年1月28日,香港最早的儿童文学副刊《大光报》“儿童号”诞生,作为一份宗教 报纸,该副刊既有儿童生活的描写,也有宗教宣传的故事,内容大体是健康向上的。20 年代末期,鲁迅、茅盾、胡适、陶行之等知名作家、教育家先后到香港进行演讲、座谈 ,带来祖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气息,香港儿童文学受其影响而开始有些觉醒。 2.抗战期间,大批中国内地的文化人南下到港,启蒙引导、推动了香港儿童文学的发 展。 他们搞创作、出刊物、办出版社,一时颇为活跃。他们用自己的精心劳作,促进香港 的文学创作,同时还为香港的儿童文学作启蒙引导,推动香港的儿童文学发展。当时, 香港的一些报章陆续开辟了儿童副刊:1936年6月,《大众日报》的儿童副刊创刊;193 8年8月,《文汇报》的“儿童园”副刊创刊;1939年《大公晚报》的“儿童乐园”副刊 创刊。这些副刊刊登的文章主要是“向儿童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本地色彩和文学 成份,并不是很多”。积极为这些副刊投稿的南下作家有胡愈之、严文井、陈伯吹、司 马文森、丰子恺等。在中国内地作家的积极推动下,香港儿童文学就象一粒充满生命力 的种子破土而出。 二、开创期(20世纪40年代),以香港本地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开始诞生 1.20世纪40年代初,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份儿童杂志《新儿童》半月刊创刊。 香港儿童文学开始起步。1941年6月,由曾昭森(迁港的岭南大学教授)倡导并从经济上 加以支持,《新儿童》半月刊创刊。他邀请黄庆云(岭南大学科学研究所研究生)出任主 编,这是一份以文艺为主的综合性儿童杂志。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和作家都非常支持这 份少年儿童杂志并经常给它供稿。1941年,执教于香港大学的许地山以“落华生”的笔 名,为《新儿童》半月刊写了《萤灯》和《桃金娘》两篇童话。另外,“知名作家如严 文井、鸥外鸥、索非、林檎、胡春冰、桦橹,教育家庄泽宣、曾昭林、朱有光等长期为 教师之页和父母之页专题撰稿”,“1948年第二次回港复刊以后,更有吕志澄、丰子恺 、黄谷柳、胡明树、贺宜、柳木下、金近、金帆、华嘉、包蕾、仇重、鲁兵、施雁冰、 谢加因、严大椿、姜天铎”等动笔给《新儿童》写稿。该刊影响很大,当年喜爱它的小 读者,后来有不少成了有名的作家和画家。比如香港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家何紫,就曾坦 言他是受黄庆云主编的《新儿童》指引而走上儿童文学的创作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