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是新时期文学评论家的代表之一。他的批评文章有着独特的质地,思与诗的有机 融合,呈现出独具魅力的美学风骨。 在当代文坛上,雷达无疑是最富热情的跟踪者,同时也是深刻而敏锐的发现者。他密 切地关注着文坛的最新走向,力图站在文学的潮头,以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发言,不 断归纳梳理当代中国文学现实,在每一次潮流中,他都争取做出敏锐判断和率先发言。 这对文学来说非常重要,对评论者来说却很辛苦更需要韧劲。譬如,在80年代后期,几 乎在“先锋小说”和“寻根小说”还没落潮,仅仅有一些异样的尊重“存在”的小说露 出头来,尚不为人注意之时,雷达就在1988年3月26日的《文艺报》上发表了《探究生 存本相,展示原色魄力——近期小说的审美意识变化》一文,从“从主观向客观的过渡 ”、“视点下沉——平民化与日常化”、“正视‘恶’的作用”,三个方面勾画了这一 新型的创作潮流的主要特征。这不就是“新写实小说”吗?诚然,雷达没有用“新写实 ”这三个字,但他在理论意义上的发现价值是无可置疑的。 另一段文坛上的史话也值得一提。90年代中期,当代文坛出现了一批敏锐反映社会现 实、描绘国企改革艰辛历程的作品,人称“现实主义冲击波”。事实上,最早对这一文 学现象进行概括的仍然是雷达。他在《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文学报》1996年6 月27日)一文中指出:“最近文坛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作品……耐人寻味的是, 它们出现的时期都很相近,揭示的矛盾和思考的问题竟也像事先约好了相似,把它们放 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阵势、一种共同的把握生活的方式和创作的新取向,称它们是一 股现实主义的冲击波,也许是恰当的。”此后,“现实主义冲击波”作为一种文学思潮 ,作为文坛多元景观中的“一元”,既受到了广泛注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评,一 些独具慧眼的批评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如童庆炳、陶东风等人的文章即是。雷达对这 一文学现象的发现、分析和描述,充分体现了他敏感的文学天赋。所以,正如有人幽默 地说的,雷达是名副其实的当代文学天空的“雷达”。 我认为,对雷达来说,最能见出他的理论根基和审美意识的,是发表于1987年《文学 评论》第1期的长篇论文《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这是一 篇宏阔大气而又思想深厚的文章,“这篇论文对于雷达的文学批评道路具有划阶段的意 义”。这篇厚重之作,深刻地论析了新时期文学思潮发展和流变中沉潜的哲性内蕴,发 人之未发,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事实上这是雷达的评论中万变不离其宗的灵 魂和尺度。 在面对一个个具体文本时,雷达更是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思想者的参悟力与指认力。他 的主要方法还是作家作品研究和文类文体研究。他以谨严的科学态度,诚挚的事业心, 理性的审美判断,火热的生命体验,有一说一的求是勇气,展开他独有的文本批评风格 。有论者认为:“雷达的批评标示着文学批评的一种历史进步性。他为新的文学观念而 欢呼,为新的文学形象而欢呼,为新的人道主义观念而欢呼。这一批评流向,代表了二 十世纪中国文学历史的美学的批评的新方向。他总是从历史的、审美的、政治的、道德 的、心理的维度入手去评价新的作品和新的文学现象。”“他的批评强调感悟、强调独 创性、强调时代感、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和使命感。”一个追寻不断超越自我的 批评家才有可能达到一个雄浑的境界。雷达正是这样一位不断追求批评超越的批评家。 雷达批评文章的诗思的质地还表现在灵活多样的批评文体和语言上。他的批评文章有 对话体、书信体、随笔体、断想体等等体式。他热衷于用作家式的笔法、散文式笔法、 散文诗体结构去结撰批评文体。他的一些很有思想分量的评论,写得文采飞扬、诗意浓 郁,用散文的心态去读,别有一番韵味。他的批评文章往往凝聚着批评家深刻的个性体 验,整个批评过程涌动着批评家的激情和才情,这是批评家的一种灵性。雷达的批评充 满“力感”、“精神的燃烧”的张力。在当代评论界,他是一位创建了个人语体的批评 家。 总之,雷达先生的批评强调感悟、注重原创,强调时代性、当代性,注重使命感。他 总是从历史的、审美的、哲学的、政治的、伦理的维度出发,评价新的文学作品和新的 文学形象。他的文学批评代表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历史的美学的批评”类型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