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本期点评的重点是长篇小说。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创作而言,厚实的长篇确实比精致 的短篇更能代表综合实力。但当下的长篇创作,有不少走的是畅销书路线,甚至是潜在 的电视剧脚本。在前两期的点评中,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作品占据了重要期刊的大量页 码,就感到痛心不已。但本期刊物发表的长篇,如苏炜的《迷谷》(《钟山》)、孙惠芬 的《上塘书》(《当代》)、徐贵祥的《明天战争》(《当代》)、纪尘的《缺口》(《大 家》)等,都称得上是作家的倾心之作,值得大家花时间认真阅读、讨论。 前两期点评文字公布后,我们陆续收到了大量的来自读者、编者和作者的反馈,一些 报刊还摘录、转载了我们的点评,其中《上海文学》第7期,全文转载了我们对其头两 期的点评。对于各界的关注和鼓励,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同时,我们也更深切地感到 ,在交流中恪守原则的重要性。在此,我们再度重申本论坛的评点原则,这就是:艺术 的标准和知识分子的立场。我们深信,只有坚守自己的位置,才能与各方朋友进行真正 平等、诚挚、有益的交流。请朋友们继续登陆我们的左岸网站: http:\\www.eduww.com 或在各自的刊物上发表高见。我们愿与各界朋友共同努力,推进当代文学向更健康、 更健壮的方向发展。 本期《大家》质量较前两期有了显著的提高,颇有《大家》所倡导的先锋锐气。 女性作家尤其出手不凡,王安忆的短篇《一家之主》、周晓枫的非虚构作品《邮差》 、新进广西女作家纪尘的长篇《缺口》都是精心之作。这三篇作品似乎有意无意地消解 了文体的界限,都呈现小说散文化、散文小说化的特点;又在其中揉进了诗性。《一家 之主》和《缺口》尽管以“小说”的面目存在,情节却更近于散文,其中抒情的成分也 颇近于散文的表达。《邮差》以“非虚构作品”即“散文”的面目出现,但其中夸张的 个人体验,奇特的跳跃思维,断续的情节线索,又使它具有某些小说的气质。它们或许 标志着未来文学创作中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分野有可能越来越模糊的一种趋向。 王安忆的短篇《一家之主》,笔触伸向新加坡一位平凡的老年男性,透过对其外表假 象的解剖,呈现新加坡老一代人的生活哲学与人生风景。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王安忆 在不断证明自己有驾驭所有题材的能力,但她从某一观念出发来寻找和比附某种生活的 写作范式,也为她超越自己制造了障碍。 纪尘的长篇小说《缺口》,是女性私人化写作在本世纪的延续。虽然是长篇,却不以 情节和客观描写取胜,而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和绚烂的意象见长。这是一篇女性成长小说 ,它有女性作者切肤的生命体验和痛楚,在追求理想的绝对彼岸的过程中绝望地燃烧, 沿途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却通向宿命的结局。小说中对世俗生活情感的决绝态度,就像 不妥协的风中之烛,以退为进。她的小说语言充满了饱满的质感、有着诗性的穿透力, 柔软、清晰、透明,富有音乐和绘画的美感。纪尘的文风颇似另一位广西女作家林白, 不同之处在于,她比林白更醉心于叙述技巧,这一点在同时发表的短篇《205路无人售 票车》(《上海文学》2004年第6期)体现得更突出,小说紧张激越,呈现出缤纷多样的 叙述追求。比之纪尘以往的作品,《缺口》在结构上更流畅,进入得更有力量,更有阅 读亲和力。但是,以华彩的语言和单薄的情节构建起的长篇,缺乏必要的起伏与节奏, 起先固然令人兴奋,久之不免令人疲倦。这其实是个老问题:先锋小说式的叙述方式是 否足以支持长篇? 周晓枫的《邮差》,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充满了私人体验和智性思考的小说。作 者将各种领域各种形式的“邮差”穿成一串有趣的珠链,以独特的感觉去玩味生活细节 ,使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新鲜感和陌生感。这是一场智慧与趣味交织的行旅,一场丰盛华 美的语言盛筵。她以纯粹、独特的体验,奇诡、精致的意象,传达出透彻、犀利、尖锐 、奥妙的另类感觉。 相比之下,男作家的作品显得有些逊色。刘庆邦的短篇《赴宴》,放大了一场赴宴的 情绪体操,情节发展亦在意料之中,没有超过他以往的作品。王松的《后知青的猪》和 写作者专辑中推出的黄梵的小说《良民》,重复书写着半个世纪来中国人熟悉的遭遇, 既没有对这些题材的拓展,也没有超越同题材的已知作品。梁弓的《寂寞的下午茶》写 了一场轻飘的情事,其效果也如这题目,品尝完了也就忘了。倒是修祥明的《庄户老滋 味》,虽然没有开掘更深层的苦难经验,但看得出有着扎实的生活体验,因而显得血肉 丰满,令人动容。 《大家》2004年第3期推荐篇目: 纪尘:《缺口》(长篇) 特别推荐: 周晓枫:非虚构作品《邮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