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4)05-0055-08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黄药眠早年在创造社的文学活动,特别是他的诗歌创作, 一直被人们所忽略,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评价。原因之一,可能是黄药眠加入创造社 的时间较晚,他刚刚开始在那鼓吹破坏与创造、弘扬自由与个性解放的伟大时代展示才 华不久,创造社就开始左转,搞起了“革命文学”。在那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任何一种 思潮风行不了多久,马上就会被另一个什么流派所取代。创造社从创办的1921年到1929 年解体,短短的八九年时间,就经历了从“创造”时代(1921—1925),到破坏一切的“ 洪水”时代(1925—1927),到“革命文学”时代(1928—1929)三个时期。而在黄药眠的 大批诗作于1928年5月结集《黄花岗上》出版之时,创造社已高扬起了“革命文学”的 旗帜,而这个诗集的诗作大都是他1923—1927年的作品,反映的也都是那个时期的精神 风貌,但它们长期积压在创造社出版部,未曾在创造社的刊物上发表,因而尽管他的诗 集,作为创造社“创造”、“洪水”时代精神的回光返照为当时正高喊革命的创造社增 色不少,并也确立了他浪漫主义诗人及创造社后起之秀的地位,但是从当时文坛的状况 来看,这些诗作毕竟与当时阶级斗争激化的形势不大相符,显得有些时过境迁。就是从 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因它生不逢时,所以也没有被作为一个时期主流文学的代表。我想 可能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使他的诗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未能焕发出应有光辉。因 而黄药眠在创造社就像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虽然当时产生了令人惊异的光芒,但由 于时代发展得太快,在人们还没有认清它的色彩之前,这道横空而过的光芒就很快消失 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龙泉明先生的专著《中国新诗流变论》中,黄药眠的诗作得到 了高度重视,他把黄药眠归在创造社天才诗人群中,多次引用他的诗作,并把他与王独 清、穆木天、冯乃超、柯仲平一起,并列为创造社后期颇有影响、最具实力的诗人[1]( P91—108,185)。因此,进一步对黄的早期诗歌做较深入、全面的探讨,是非常有意义 的。 一 黄药眠1903年1月生于广东省梅县(现梅州市)的一个没落的商绅家庭,自幼喜读楚辞、 庄子、六朝小赋等古典诗文。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小说月报》、《北京晨报》副 刊,上海《时事新报·学灯》等刊载新文学作品的刊物像春风一样吹到了岭东梅州,引 起了黄的极大兴趣,并使黄在这些充满个性与自由精神的新文学的激励下,也鼓起了勇 气学习创作。上大学后他对老师讲的古典英语不大感兴趣,于是他就阅读了大量近现代 英文作品。开始他喜读彭斯的民歌,及尼采那充满生命激情的哲理诗,后来他又接触到 拜伦、雪莱等欧洲浪漫主义的作品,深受感动。此外,黄还爱读柏格森的《形而上学》 ,当他读到“论生命的冲动”时,感到人都像大瀑布冲刷下来的新花,晶莹焕发、腾泻 周遭,觉得特别带劲,并认为诗人就是要这样腾跃、晶莹充满生命的律动。总之,大学 的生活使黄更加开阔了眼界,使他对文学充满了憧憬与热爱。 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他那美好的诗歌世界呈反比,他的现实生活是一片灰暗,失落、 穷愁、离恨、凄孤,像蛇缠一样使黄常处于一种落落寡合,困顿凄悲的状态中。他上大 学时,正值五四运动已经退潮,民主的要求并没有成为民主的现实,军阀混战愈演愈烈 ,帝国主义侵略更加深重,人民生活也日益凋敝,黄痛心疾首,又深感无能为力。因而 苦闷之余,他常常用写诗来抒发情怀。大学期间,黄曾把自己的诗作寄给他所推崇的诗 人郭沫若,并得到了郭热情的回信鼓励。于是他就不断把自己的一些诗稿寄给创造社。 由于黄的不断努力,1927年夏,创造社的《洪水》半月刊第三卷32期上,发表了黄的一 篇诗论《梦的创造》,和一首诗《晚风——呈Miss·Li之灵》,并在诗后配有创造社巨 头王独清编发的热情洋溢的编者按。据此我们可以得知,黄药眠是继王独清、穆木天、 冯乃超之后创造社郑重推出的最后一位诗人。 1927年秋黄开始到创造社工作时,创造社正处于“洪水”阶段的末期,王独清、穆木 天和冯乃超这三位创造社后期的代表人物,已把创造社前期代表人物郭、郁、成等开创 的浪漫、感伤,苦闷、忧郁的情调,发展成了悲冷、绝望的颓废情调,感伤的浪漫主义 正在蜕变成颓废的象征主义,受这种倾向的影响,加之他初来上海独处异乡,身居闹市 格外孤独的感受,使他也接连创作出了两首孤独、悲伤、凄惶欲绝的灰调诗——《黄浦 滩上的中秋》、《我死之夜》刊于《洪水》半月刊1927年3卷35期。 《黄浦滩上的中秋》的前半段,诗人望月凄惶之余,尚能勾想起他一些少年纯情的甜 美回忆,但稍后马上就又陷入了丧失青年女友的悲哀,和对人事无常、草木含秋的凄惶 之中;而另一首,也就是龙泉明在其《中国新诗流变论》中所引的那首孤寂、凄惶的《 我死之夜》。这两首诗的情调低沉,但情绪起伏飞扬,冷中带热,诗人把浪漫主义的激 荡情绪与现代派颓废悲冷的情调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形成了 一种新的风格,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首诗可以说是创造社洪水阶段的绝唱。 因为不久(1928年初),随着成仿吾从日本带回彭、朱、李、冯几员左倾的大将,创造社 的面目又为之一变。从原来的“文学革命”,改为“革命文学”,从原来的极端个人主 义的文学,改为全然为社会、为民众着想的“非个人主义文学”。黄药眠这时个人的颓 唐、苦闷情绪也已抒发到了尽头,于是他嘎然回首,随创造社左转而左转,加入了“革 命文学”阵营,参加了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并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如《文 艺家为谁而战》、《非个人主义文学》;诗作,如《握手》、《冬天的早晨》、《五月 的歌》等,为创造社的左转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