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4)05-0067-04 翻阅20世纪30年代的天津报刊,竟然发现有不少的报纸副刊和文艺杂志都不同程度地 发表和评介过鲁迅的作品。鲁迅逝世之后,他们又全方位报道有关的消息,高度评价鲁 迅的贡献,隆重悼念鲁迅的功绩。有的报刊还因此而夭折,但是,他们无怨无悔。可以 说,从这些报刊中,表现出了很浓很深很强烈的鲁迅情结。 一、认同鲁迅 1934年2月16日,由吴微哂主编的《天下篇》半月刊在天津创刊。该刊的创刊号上即发 表了鲁迅的《上海杂感》。这是1933年12月5日,鲁迅应约用日文写作的杂感,最初发 表在1934年元旦日本大阪《朝日新闻》。不久,吴微哂的朋友吉人便将该作品译为中文 ,发表在《天下篇》创刊号上。该刊的编者按语指出:鲁迅的这篇杂感“怕是很有些人 想看的文章。我们很愿意在这里刊出。不过血究竟也是可怕的,我们不得已在这文章中 用了一段‘……’,好在并不甚妨碍文意。谨此申明一句,以当致歉!”其中被省略的 部分出在第五自然段中,是谴责当时的“政府”无端逮捕作家的有关文字。鲁迅敢讲真 话,无所畏惧,即使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之下,也敢于直面现实,这便是其中的 一例。 《天下篇》杂志本是综合性期刊,宗旨是:“想用浅近的文字,介绍各方面的各种事 情。希望能使人们知道了自己是怎样的人物,也明白了旁人是怎样的情形。”该刊的创 刊号除刊发了翻译的鲁迅作品外,还发表了小说、随笔、讽刺诗以及马彦祥译介的匈牙 利喜剧等。 《天下篇》杂志在发表鲁迅作品之前,虽然未曾征求鲁迅的意见,但是,鲁迅收到样 刊后,仍然立即回信,对他们表示了支持。数月后,鲁迅将该文重译,以《一九三三年 上海所感》为题,重新发表在1934年9月25日创刊的左联进步刊物《文学新地》上。这 便是后来以《上海所感》为题,被收入《集外集拾遗》的那一篇作品。 接着,《天下篇》杂志又拟译载发表在日本《改造》杂志上的鲁迅杂感《火,王道, 监狱》一文。于是,在3月上旬,他们两次致函鲁迅,商谈此事。鲁迅回信表示同意刊 发,只是“拟觅一较可凭信者翻译”自己的作品。最终,鲁迅还是自己将其译成中文, 题目为《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于3月28日寄给了《天下篇》杂志社。意想不到的是 ,在3月16日,《天下篇》杂志第3期出版后,即因种种原因而被迫停刊了。原拟刊发第 二篇鲁迅杂感的计划,也就搁浅了。 《天下篇》杂志社自创刊始即自觉地把译介和发表鲁迅的作品作为一种职责,一方面 反映出编者对鲁迅的认同,意识到自己应该与鲁迅站在同一战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编 者有意迎合读者的心理,因为他们知道读者中很有些人想看鲁迅的作品。虽然,他们也 意识到“血究竟也是可怕的”,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发表鲁迅的作品,并很快为 此付出了代价:最终以《天下篇》杂志的迅速夭折而告终。 二、崇拜鲁迅 1935年6月15日,在天津《庸报·当代木刻》第4期的头条位置,刊发了鲁迅的作品《 <全国木刻联展专辑>序》,署名“何干”。从鲁迅序文的写作到发表,无一不是由青年 编辑、木刻爱好者对鲁迅的热爱与崇拜所引发的。 1934年下半年,平津两地的青年木刻爱好者金肇野、唐诃等发起筹备第一次全国木刻 联合展览会,并拟选编出版《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以下简称《专辑》)。在筹备 和巡展期间,出于对鲁迅的崇敬和爱戴,他们曾多次致函,主动争取得到了鲁迅的支持 和指导。鲁迅编印出版的《木刻纪程》、《引玉集》以及收藏的木刻作品等,也都作为 展品提供给了他们。可以说联展达到了以进步的木刻作品教育大众、鼓舞斗志的目的。 在他们热情诚挚的嘱托和恳请下,鲁迅于1935年6月4日,为他们拟出版的《专辑》写 了序文。他从木刻图画的历史和它的“大众”属性谈起,热情称赞新兴木刻“乃是作者 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 代社会的魂魄”。他还指出了新兴木刻艺术更光明、更伟大的发展前景。 鲁迅作序的次日,即将手稿寄给了唐诃。那时,唐诃与金肇野在天津《庸报》副刊编 辑、进步文人姜公伟的支持下,已于1935年5月1日主编并创办了《庸报·当代木刻》半 月刊。这是我国北方创办的第一个木刻专刊。它是借着全国木刻联展的东风应运而生的 ,却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出版了5期便被迫停刊了。该刊不仅刊登反映大众生活的木刻 作品,如《卖盐》和《逆水行舟》等,而且发表有关木刻作品的评介文章,如《论连续 图画<水灾>》和《苏联木刻近况》等。作者多为当时活跃在平津沪、且与鲁迅有交往的 青年木刻爱好者。该专刊的迅速终刊,原因已经不言自明了。 鲁迅的序文在天津《庸报·当代木刻》第4期发表的同时,为了与拟出版的《专辑》相 一致,他们还将鲁迅的序文手稿制成了木刻图版。并于1936年9月16日,鲁迅55周岁生 日前夕,将仅存的序文刻印稿寄赠给鲁迅,令鲁迅感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