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背景与学科发展 “全球化”是今天的热门话题,但全球化并非始于今日。就中国而言,马戛尔尼求见 中国乾隆皇帝,想跟我们做生意,就标志着“全球化”的早期趋向敲响了我们的大门。 而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系列事变,都可以说是不同程度地受全球化进程影响的社会震荡和 变革。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文化全球化进程在中国的强烈表现。“五四” 后,从“保存国粹”和“全盘西化”的思想冲突,直到今天关于儒家思想在21世纪的作 用问题;从文学的“欧化”与“大众化”、“民族化”的关系,民族形式的讨论,直到 今天的“世界性”与“本土性”关系问题的提出:这些也都是文化全球化趋向在中国文 化界、文学界引起的反应。只是过去不用“全球化”这个概念而已。在回应全球化问题 上,我们已经做过一些工作,也有一定的经验、教训,只是尚未从全球化的角度加以总 结。现在引入“全球化”的视角,把现代文学放在“全球化”运动过程的背景下作新的 审视,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或许会产生新的认识。 文化全球化跟我们学科发展关系密切。所谓文化全球化,绝不是全球要形成一种文化 ,一种唯一性的文化,用它来一统天下。我认为文化全球化的核心在于经过很长的历史 过程,形成一种全人类认同的价值观。全世界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阶级、团体、家 族、教派、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价值观,是非常复杂多样的,有的就是难以互通, 不能通约的。所以长期以来,世界上一直存在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把世界变成“地球村”,为了共处共存,共享共进 ,必须有一个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共同的价值观,一个大家都要遵守的价值底线。底线当 然是最低层次的,便具有宽泛性、普适性,但又是不能超越的,超过这条线就是反人类 。只有大家承认、遵守这共同的价值底线,才能维系人类的共同生存和发展,也才能有 人类间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沟通。当今世界上,价值观的相互矛盾、冲突和相互接近、 认同,两种倾向都存在。文化全球化就是在承认、尊重各种价值观的相对合理性的前提 下,促进全人类性的价值底线的形成,增进人类间的合作,以求共同发展。达到这样的 境界,要有非常长的历史过程。 为此,我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全人类性研究的问题。什么是现代文学的全人类性研究? 首先是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现代文学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反映或表现了人 类共有的人性,用艺术来反映现代中国人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反人性的批判。其次, 全人类性研究承认人类共有的价值底线,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评价现代文学的得失, 解释它的历史。 我之所以提出现代文学的全人类性问题,还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思想沟通的考虑。现 在世界上能够认识、理解甚至喜爱中国文学,尤其是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人,还是不多 的。甚至就在中国人的某些地盘上,如台湾、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这里的原因很复杂,如意识形态的分歧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检讨,则我们阐释现代 文学时,在价值标准上存在问题。现代文学研究的阐释体系,至今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 的体系。在20世纪的特殊语境里,很快就有阶级斗争的理论,来充实进化论,以阶级斗 争为社会进化的杠杆。阶级斗争也不断地推动文学的进化,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 白话新文学,到左翼文学,到工农兵文学,到社会主义文学,新的层出不穷,这构成了 现代文学进化的历史图景。后来有人提出启蒙主义的阐释体系,但这种体系并没有超出 进化论的框架,只是突出启蒙文学,认为最能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就。近来又有建 立现代性的阐释体系的动向,但从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来看,现代各种文学都可以被解 释成为具有现代性的。何况从更“进化”的后现代的观点来看,现代性的局限又是明显 的。而无论进化论的、阶级论的、启蒙论的、现代性的阐释体系,都从社会价值判断来 评价文学。而社会价值观在不同国家、民族、人群中有非常大的差异,有的就是不能互 通。这样的阐释必然制约了更多的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制约了现代文学在世界上 的沟通,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历史趋向。 再次,也是我们社会内部的需要,我们现在面临价值重构的任务。从“文革”结束至 今的20多年,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社会价值失范,给现代化事业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 接受过去的教训,建立价值体系要从最低层次着手,首先应该明白怎样才算个“人”, 做个起码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就需要“人类性”的标准。“五四”时周作人说 中国还要“辟人荒”,这件事并未完成,现在仍然要进行“人”的启蒙,而且对每一代 人都要进行这种启蒙。我们研究现代文学,也要以“人类性”为标准。我们面对的学生 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跟阶级斗争,甚至启蒙主义已经很隔膜。他们也希 望对现代文学有一种能够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解释。现代文学的全人类性阐释为此提 供了可能。 因此,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个全人类性的阐释体系,它超越了民族、国家、阶级、集团 的价值观,是持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的人们都能理解、接受,都能在这个思想层面上沟 通的。我曾经试图做出解释:“所谓全人类性价值观,就是人类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 发展所普遍形成的信念,是人类公认的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反映了全人类共同的利益 需求。因而它具有普适性,可以为全人类所共享。……例如自由、平等、民主、法制、 享乐、公正、环保等。有人称之为‘人类意识’、‘价值底线’。”(注:黄修己:《 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7月出版。)这些正是人类文明 的方向,当然也就是目前可能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标准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