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文社)在五十多年的出版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 出了不少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作品,其中凝聚着几代编辑的心血。人文社之所以能够取 得让人瞩目的成绩,正是靠着几代编辑的精神接力。当代文学是最具有竞争性的,是正 在进行中的文学创造,人文社的历任社长与总编辑都对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有一 种很清醒的使命感。“文革”以后,时任总编的韦君宜说过,人文社当然古今中外的名 篇都要出版,“但是,当代文学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是人文社的牡丹花”(注:黄 伊:《编辑的故事》,第30页,北京,金城出版社,2003年版。)。从当代文学的丰富 性、动态性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看,它鲜活地回应时代的挑战,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 寻求新的审美发现,使文学的长河奔流不息,其独特的创造不仅提供新的文学经验与精 神资源,而且通过与传统经典的对话,为之注入生生不息的当代活力。人文社作为国家 级的、最重要的专业性文学出版社,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 用。本文以人文社的当代文学编辑实践为核心,通过对几代具有代表性的编辑家的创造 性劳动与人格选择的深入剖析,考察当代文学的生产机制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关联, 并从多变的文化语境中考察健康的文学生态的基本要素。 1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3月创建于北京,其间还先后使用作家出版社(1953—1958、196 0—1969)、艺术出版社(1953—1957)、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1957、1987—1989)、中 国戏剧出版社(1954—1979)、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至今)等副牌出版中外各类文学图 书(注:参见陈早春《人民文学出版社四十年》,《中国出版》1991年第3期。)。冯雪 峰是人文社的创建者,在担任首届社长兼总编辑的七年中,为人文社的建设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1950年10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决定在上海建立鲁迅著作编刊社,冯雪峰担任 社长兼总编辑。调任人文社岗位后,冯雪峰把这个班底调到北京来,其中包括林辰、孙 用、杨霁云、王士菁夫妇和校对殷维汉,他们和1956年调入人文社的王仰晨一起,辑佚 、整理、考证、注释《鲁迅全集》,1958年出了一版二十卷本,包含十本著作和十本翻 译;1981年又出了一版十六卷本(不含翻译)。他们经年累月地做些琐细而又实在的工作 ,甘于寂寞。抗战期间就著有《鲁迅事迹考》一书的林辰,建国后由于埋头整理鲁迅著 作,述而不著,只写了收在《鲁迅述林》中的少量文章和一些研究古典小说的文章。翻 译家孙用把鲁迅六百余万字的全部著译的各种版本,进行了精细的校勘,为此,他的视 力受到严重损害,近视深达一千四百度,又患严重的白内障。其成果体现在《鲁迅全集 》之中,并有《鲁迅全集校读记》和《鲁迅译文校读记》。在他退休后,依然主持1981 年版《鲁迅全集》的校勘,参与第九卷《译文序跋集》的注释定稿,这时他看书已需要 叠用两个放大镜(注:参见朱正、陈早春《孙用小传》,《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1期。 )。 对于1958年版的《鲁迅全集》,冯雪峰亲自审订,重要的注释条文都是他亲自抽空撰 写。当社会上大批瞿秋白时,鲁迅在《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中所批评的芸生的《汉 奸的供状》,被罗织为瞿秋白的一项“罪证”,芸生被批判者误认为瞿秋白的化名。19 75年冬天冯雪峰与周扬意外相见时,虽然彼此要谈的重要话题很多,但仍没有忘记取证 芸生是邱九如的事情,为新版《鲁迅全集》补上一条芸生的注提供了确证(注:陈早春 :《夕阳,仍在放光发热》,包子衍、袁绍发编《回忆雪峰》,第290—291页,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冯雪峰及其同人为鲁迅著作的出版默默奉献,拒绝迎合 当时的主流思潮对于鲁迅精神的工具化阐释。在鲁迅开辟的精神道路上艰难迈进,是人 文社最为值得珍惜的精神传统,也是冯雪峰为人文社留下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只有 以一种独立不倚的人格和传承文明的信念作为支撑,文学出版才可能成为一种灵魂的事 业,而不是沦落为借书牟利的市侩。 冯雪峰主事期间,亲自动手当责任编辑,主持出版了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和四卷本 的《瞿秋白文集》。随后,他既主持出版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也重点推出 解放区的优秀作品,如《中国人民文艺丛书》。而对青年作者的鼎力扶持,更能体现其 敏锐与远见,这为人文社开创了另一种优良传统。1953年冬天,杜鹏程把《保卫延安》 的打印稿分送有关单位和个人,征求意见,想不到很快就收到了冯雪峰约请他面谈和吃 饭的信。冯雪峰熬夜审读《保卫延安》,并与作者反复长谈,两个人并坐在写字台边, 几乎是手把手地帮助作者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从七十万字压缩成四十多万字。而且,他 还向《人民文学》推荐,希望他们能够选发其中一部分,并撰写《<保卫延安>的地位和 重要性》,发表在《文艺报》上,不遗余力地扶持新生力量(注:参见楼适夷《零零碎 碎的记忆——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杜鹏程:《回忆 雪峰同志》,《延河》1979年第11期。)。冯雪峰对朱正的呵护更是不留痕迹,坦荡无 私,默默地承担风险。1956年,年仅二十五岁的朱正写了一本《鲁迅传略》,5月寄到 人文社,年底就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直到1980年,作者才知道当时《新湖南 报》秘书处人事科曾写公函给出版社,阻止这本书的出版。(注:参见朱正《怀念与感 激冯雪峰同志》,《鲁迅研究资料》1980年第5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