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93/Z(2004)04-0041-06 余华是一个非常迷人和极力追求完美的作家。他被公认为是一个写作数量不多,然而 质量很高的作家。他的小说突出的特点是语言的纯净流畅和叙述风格的简练细密。他那 种有着像丝绸一样纯净精致的质地的语言和迷人的叙述风格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一 《现实一种》 余华、格非、苏童和孙甘露等“先锋小说”作家群在1987年前后形成的强劲潮流标志 着198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以及当代文学实验达到了顶峰。陈思和认为,“先锋派” 的文学实验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进行,格非、孙甘露和余华分 别代表了这三个方面的探索。 死亡和暴力是余华早期创作的两大主题,也鲜明地反映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他 以冷漠、客观、中性的叙述风格,以精微的、一丝不苟的描写,表现阴谋、死亡、谋杀 、暴力、血腥以及世界的混乱和悖理,深刻地揭示出人性之恶。他以极端化的风格表达 了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和颠覆。“事实上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 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也就是说,当我不再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 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现实的重视,从而直接诱发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极端化想法。”[1] 1987年发表的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具有“成长小说”的意味。它用纯净 明亮、充满特殊的抒情和诗意的风格讲述了一个残酷的青春故事,漫不经心地将我们带 入到了一个非理性的超验世界之中。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成人的仪式”,同时,也是进 入余华的虚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门槛和节日。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可理喻的、充满伤 害和阴谋的世界。它反常、乖戾、悖理的生活体验,使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突然脱节和 变得异常陌生。它具有明显的梦幻和寓言特点。这篇小说令人想起卡夫卡最优美玄奥的 小说《乡村医生》。莫言把余华的小说称为“仿梦小说”。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经验和 把握世界的方式。余华对世界的看法可以看作是另一个已经将对于卡夫卡的模仿风格化 了的作家残雪的现实感知和文学经验的延伸。这是一种危机四伏、孤立无援、焦虑不安 以及被敌意和侵犯包围的非常经验。这种冷漠、荒诞、压抑、恐惧和神经质的经验可以 说是一种“他人就是地狱”的对于世界的存在主义式的理解。《四月三日事件》等小说 是《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延伸,进一步展示暴力、残酷和宿命的推论。《一九八六年》 则充满了一股怪异的血腥味道,研究古代刑罚的中学历史教师,在妄想中用他过去因研 究而得知的古代刑罚施展在自己身上。 1988年发表的《现实一种》通常被视为余华早期作品的代表。它充分体现了余华对于 暴力的思考。一个儿童无意的过失打开了暴力的闸门,暴力的洪水波涛汹涌,直到将所 有的人席卷而去,直到暴力在奔泄、咆哮和毁灭的过程中释放尽了它暴怒的力量。小说 描写山岗的儿子皮皮无意识地摔死了山峰的儿子,山峰一脚踢死了皮皮,山岗则用残忍 的方式弄死了兄弟山峰,山峰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杀死了山岗,最后山岗的尸体被一群 医生兴高采烈地肢解和瓜分。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完全是无意识的、被动的,他们被盲目 的暴力所支配和控制,只有无名的暴力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暴力成为了一种盲目的 激情,它抓住和毁灭一个又一个无意识的生命。当它被激发出来之后,在家族成员之间 盲目地循环,将他们变成自己的牺牲品。《现实一种》就像一座暴力美学的舞台,余华 将这种暴力杀戮设计为传统的五伦关系中的兄弟一伦,在这人伦关系中极为重要的兄弟 一伦中将暴力的演绎推到了极致,将这种杀戮表现得淋漓尽致和格外触目惊心。余华以 毫不动情的态度描写兄弟相残的事实,以冷漠的叙述展示人性的丑恶和内心的狂暴。盲 目的暴力构成了余华叙事的核心,而对细节的细致、冷静、一丝不苟的物化描写更加重 了这种残酷和压力。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冷漠、客观的叙述者,对叙述不作任何道德情 感的干预,只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场记录,将这个残忍的故事不动声色地记录下来。叙 述的平静、冷漠、准确与其内容的暴烈、混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不动情的客观中 性的态度加重了小说阴郁、压抑、令人窒息的气氛。小说中所叙述的暴力和血腥并不是 通常的复仇,它没有合理明确的动机和起因,而是一种盲目的冲动,处于完全失控的状 态。这也正是小说的特别之处。由于暴力是不可解释和无可理喻的,它才具有如此令人 震惊的力量。 余华的这种叙述态度明显地受到了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 卡夫卡《在流放地》等小说以及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和《永别了,武器 》等小说冷峻中性的叙述风格的影响。在叙述的过程中,追求客观中性的、不透明的叙 述,“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述,让阴沉的天空来展示阳光”。[1]余华声称自己追求的 是“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作家眼中的真实 ”。为了达到“真实”,采取了一种“虚伪的形式”。余华说:“从《十八岁出门远行 》到《现实一种》时期的作品,其结构大体是对事实框架的模仿,情节段之间的关系基 本上是递进、连接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某种现实的必然性。但是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 关世界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简单的说法是,常理认为不可能的, 在我作品里是坚实的事实;而常理认为可能的,在我那里无法出现。”[1]余华与世界 的敌对关系及其表现手法都令人联想到蒙克的艺术作品。他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作家所 追求的真实,而是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的变形的特点。正如余华自己所说的,这种另一 种真实是通过一种“虚伪的形式”而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