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3X(2004)03-0001-04 程光炜: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学者出版的一些成果, 开始形成新的景观和学术的增长点。像李欧梵的鲁迅研究、现代性研究、上海都市文化 研究,王德威的晚清文学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刘禾对跨语际文学、文化现象的探 讨,孟悦的“红色经典”研究,黄子平对革命·叙事·小说的讨论,唐小兵对中国现代 文学作品进行的再解读,以及陈建华对革命现代性的追寻等等,都给人一种新鲜感,给 人很多启发。对这一现象,很有探讨的必要。 刘震:就像程老师所说,这些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确颇具特色。和 国内学者相比,他们在问题意识、理论工具、研究方式以至于写作风格上都常常让人耳 目一新。 王德领:对大陆学者而言,这些海外华人学者的著作更多地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 他们的论著视野开阔,往往以前沿的国际学术视野作参照,是来自异域的“新声”。如 李欧梵在一系列文章中对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的问题作了详尽的阐发,王德威对晚清 文学现代性的发现,刘禾对“五四”以来国民性理论的分析,许子东与唐小兵对再解读 的热衷等等。 孟远:确实是,这些人的批评视角、话语模式甚至写作风格在大陆掀起了“风暴”, 是不是也可以借用“革命”一词。有些夸张了。但在他们的行文中你可以从一些熟得不 能再熟的作品和材料中发现非常惊奇的很有意思的东西,像我这样比较拘泥传统的人, 就会忽然发觉现代文学研究还有这么多种的可能,还有一片很神奇的土地等待开垦。然 后,渐渐地就会生出疑问,为什么海外这批学者会有这种看上去与大陆学者很不同的风 貌?为什么海外学者会在大陆掀起这么大的冲击,为什么会引起大陆学者的“庄严”注 意?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海外学者热”兴起的原因 程光炜:我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海外学者热”的兴起,有其自身原因:第一, “理论热”在美国学界久盛不衰,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等理论 大行其道,这对这批学人重新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起到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由于他们所处的地域优势,自然容易得风气之先,获得话语的优先权。这 是他们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倍受关注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由于美国文化的异质性所产 生的压力,以及由于那里时空关系与中国本土所形成的反差,在海外学者那里培育出一 种“后革命”的特殊语境,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再解读”的研究视角。这一视角 对于他们重新“审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摆脱国内学界的一些理论惯性和传统研究方式 ,进而寻求进入历史问题的新的可能性,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王德领:之所以能热起来,大陆的翻译出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90年代末以来的 短短四五年时间,海外学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著像集束炸弹,在大陆纷纷翻译出 版,掀起前所未有的冲击波。在国内如今学术书出版艰难以及众所周知的学术禁忌的困 扰下,在中国兴起的融入世界的声浪中,“海外”身份使得他们的学术冠以“他山之石 ”的名义,具有了合法性,以至于国内对他们的接受显出了一种学术“饥渴”,比如李 欧梵的学术类著作在大陆出版了7部,其中有自选集,有的书的内容有不少重复的。他 的随笔等非学术类著作也在大陆出版了。他们的著作一般印数在6000册以上,有的书还 在一两年内实现了重印。 孟远:我最先接触到的是两本书,一是王晓明主编的《批评空间的开创》,一是三卷 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其中收入了很多海外学者的论文。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引进 ,给大陆研究打开了一个很新奇的窗口。前一段准备论文,到处找一本杂志,几家大的 图书馆都没有,连早期的也没有,很失望。其实,有些文章早已被收在各种集子当中, 很有意思…… 刘震:他们研究所带来的刺激效果也与其身处的学术传统相关,他们的研究工作隶属 于一个相当不同的学术传统,即它是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这里的“中国 学”不同于一般讲的“汉学”,它不像传统“汉学”那样主要是对中国古代语言、典籍 的考证或者对传统思想的阐发,而更多的是对中国现代历史的研究,尤其是政治、经济 、社会等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杜维明甚至把它叫做是“反汉学的中国研究”。美国 的“中国学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它是作为新兴的“区域研究”的一个重 要分支,由费正清等人一手创建的。在此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它逐渐发展壮大,成为 一个独立的学术传统,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研究范式,比如,所谓的“冲击-回应 ”模式、“传统/现代”框架等等。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就是在这个脉络中发展 起来的。 孟远:刘东主编的那套著名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就很典型。这种“反汉学的中 国研究”似乎不再是带着“东方主义”的眼睛看中国了,他们其实也很努力地想从中国 出发看待中国。 刘震:对!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领域普遍出现了一种变化,之前的各种主 流研究范式由于常常隐含“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而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取而代之的是 柯文所谓的“中国中心观”的兴起。它要求对中国的研究应该尽量避免外在的西方视角 ,要更多地从中国内部看问题,要“在中国发现中国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