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广告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择偶方式,它以报刊等大众传媒为载体向社会发布个人信 息、推介自我,寥寥数语、短短百余字,蕴涵了丰富的个人与社会信息,如自我形象的 塑造、认同,异性想象的叙事,性别政治的暗涌,社会风习的浸淫等。我相信从特定年 代的大量征婚广告中是可以细绎出一个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感情生活的印 痕、密码的,而如果把将近二十年跨度的征婚广告做一个比较的历史性分析,最私人化 的感情言说或许就未尝不可作为公共叙事来解读了。私密性的个人情感空间里蕴涵着政 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关系因素的交织、缠绕,体现了“微观政治”的细密、复杂的运 作机制。一个社会巨大变迁的秘密也许就在这些个人终身大事的细细私语中展现出来, 征婚广告也就成了折射社会及其变迁的一面镜子。情感体验及其话语是当代中国人日常 生活经验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微妙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分析首先建立在对这些微妙 经验的深切感知上,并把对人们的“情感结构”的感知、体察、分析和社会结构及状况 的解剖结合起来,以期抵达对雷蒙德·威廉斯所谓的各种关系复合体的社会组织的认识 (注: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化分析》一文中把文化理论定义为是对整体生活方式中各 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分析文化就是去发现作为这些关系复合体的组织的本质。他 特别强调只有在我们自己的时代和地点,我们才能够期望根本地认识一般组织,因为这 个时代的活生生的经验构成这个复杂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对 一种常见的因素即存活的实际生活经验的感知上,这种感知活动能够探测到特定地点和 特定时代生活的性质。他用“情感结构”这一术语来描述在人们的活动中最微妙、最不 明确的部分中运作的生活经验。见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 社,2001年。)。 本文以《家庭》、《申江服务导报》、《生活周刊》、《南方周末》上的征婚广告为 分析材料(注:《家庭》每期发行量达到三百万册以上,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刊 物之一;《申江服务导报》、《生活周刊》是面向上海白领的综合性周报,前者创办仅 五六年,发行量已达四十多万份;广东的《南方周末》是发行一百多万份的全国最大的 综合类周报。)。 广东的《家庭》于1985年第十二期开始刊登了十三则征婚广告。广东是中国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的前沿,刊登在这一期《家庭》上的征婚广告也许是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最早的一批征婚广告之一。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活力,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 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思想活跃的人开始打破地域阻隔以这种方式追求个人幸福。在《家 庭》1986年的一百一十则征婚广告中,蕴涵了丰富的社会信息。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如火如荼,而城市的工业体制改革尚未真正启动, 国营工人、全民所有制职员仍然是稳固的职业,它意味着铁饭碗和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因此,机关、部队干部、事业单位职工这些体制内的较高收入阶层受到广大女青年的 青睐,他们的社会地位在当时属高端群体。也是这一时期,国家政府倡导知识化,社会 上掀起文凭热,恢复高考也是早几年的事情,人们求知若渴,征婚广告中的“自修大专 ”、“函大结业”表明该青年好学、上进心强、有文化修养,是其“闪光点”之一。这 些广告中蕴涵的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知识、修养、精神、兴趣广泛等丰富、复杂 的信息折射出整个八十年代的社会面相和精神生态。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的时 代,精神生活、思想修养、文化艺术追求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和社会生活中呈现出葱郁的 生机,这和八十年代弥漫全国的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启蒙主义、文化热、哲学热、心 理学热、美学热等等社会思潮和社会评价机制是密不可分的。而惟独经济付之阙如。从 这些征婚广告中看出,征婚人对谈钱、谈经济状况没兴趣,这意味着钱不是影响他(她) 们择偶的主要因素。尽管如此,经济作为重要因素介入到感情天地已初露端倪,在十个 明确标出个人月薪的人中,三十岁以上者六人,公开承认离异者三人,经济的相对优越 是作为弥补他们其他条件不足而特意标示的。 十五年后,2001年《家庭》上的征婚广告有了显著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年龄结构上,中年居多且往往离异或丧偶,未婚男女青年数量偏少;经商者明显增 加;择偶的主要条件往往是要求对方经济条件优越,事业有成。八十年代的将来时态的 “事业心强”被现在完成时态的“事业有成”所取代,并且,“事业”一词的含义也发 生很大变化,“事业有成”意指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是它的含蓄、委婉的表达。 《申江服务导报》的征婚版面“让爱做主”,已出版一百多期,是精心打造的一个品 牌栏目。这家报纸2003年4月某期的“让爱做主”版的征婚广告《年轻芭比 美丽期待 》是精心包装、重点推出的,在主持人眼里,征婚人是“所有男人梦想中未被污染的天 使”,是完美无瑕的象征。在版面设计上,先有编辑引言,然后征婚人自述她的快乐童 年,温馨幸福的家庭。下面是征婚者的辉煌经历,意中人想象叙述,个人才艺展示:一 段撩拨异性心弦的情感抒怀,一份爱的期待和呼唤,甚至是祈祷,最后是一段编辑的话 作结,她欣慰终遇见这样纯净、美好的年轻芭比,她“仿佛一张纯透明的白纸,张开羽 翼,在朝阳里等待最初也是最后的描绘”。无论是征婚者期待笼罩在意中人眼神的光辉 里,还是编辑所言的一张纯透明的白纸等待着描绘,都蕴含着微妙的性别政治的信息, 前者是一种居高临下者的赐福和地位低下者的被动接受,上帝/圣徒、佛祖/香客是它的 文化原型,后者是被描绘、书写的对象,她被无意识地降格为一种没有任何内涵的物, 描绘者(男人)想怎样描绘就怎样描绘,一种“使用”的逻辑暗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