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4)04-0098-08 1919年发生的五四文学革命,即使不包括它的酝酿与前奏,也已经有了85年的历史。 在这几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各种思潮起伏跌宕 ,文学本身也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推陈出新。五四文学革命已经经受了严酷的时间检验 ,它的历史功过、成败得失已经毫无遮掩地摆在人们面前。人们常说:历史是最无情的 “审判官”。五四文学革命已经经受了85年的历史“审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 于人们看问题的立场(立足点)、观点(视角)、方法(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同样一个事物 ,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对于五四文学革命,情况正是如此。不同观点的分歧和对 立,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半个多世纪以来,它遭到了激烈的非难和挑战。它到底 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还是所谓“历史的倒退”?它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或者如某 些学者所说的功过相当?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学术课题。 一、半个世纪以来对五四文学革命的非难和挑战 1.“新儒学派”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根本否定。 “新儒学派”亦即新国粹派,最早的代表人物为梁漱溟先生,早在五四当年,他便在 北京大学的课堂上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陈独秀、胡适等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至今仍是“新儒学派”奉为圭臬的经典。新中国成立后,“新儒学 派”的代表人物(如熊十力、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钱穆等)大多移居台、 港、海外,形成了一个相当强大的思想流派。他们的基本观点即认为五四是一场非理性 的、盲目崇洋的、数典诬祖的错误运动。他们认为五四反对孔夫子(甚至“打倒孔家店 ”)、糟践传统的伦理道德,都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是疯狂的、丧失理智的。他们根本 不承认五四是什么“启蒙运动”,他们认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世界遥遥领先,儒家 学说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完备、最先进的伦理道德学说,何须别人“启蒙”?至于陈独 秀、胡适、鲁迅等五四文学革命的领袖或中坚人物,他们更认为是一批不学无术的小人 。 台港、海外“新儒学派”中态度最激烈、观点最具杀伤力的,应该说是徐复观先生。 这特别表现在他对也是流寓台港、海外的五四文学革命的领袖人物胡适的不遗余力的攻 击上。特别在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之后,这种攻击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1961年11月6日,胡适应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在台负责人之请,作了题为《科学发展所需 要的社会改革》的讲演,重申了他五四时期的一些观点,认为“东方的精神文明”绝不 值得骄傲,“必须丢掉”,“那些老文明中很少精神价值”甚至“完全没有精神价值” 。胡适这些话自然不无偏激之处,未尝不可以批评和商榷。但徐复观先生却采取了斥责 甚至辱骂的态度。在《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一文中,徐氏写道: 他(指胡适)以一切下流的辞句,来诬蔑中国文化,诬蔑东方文化……以掩饰自己的无 知,向西方人卖俏,因此得点残羹冷汁,来维持早已摔到厕所里去了的招牌。 他还说:由胡适“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是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胡适是 一个“作自渎行为的最下贱的中国人”。他后来甚至说胡适什么学问都没有,“对人类 任何学问都沾不到边”。胡适性情宽厚随和,从不与“新儒学派”正面交锋,尽量迥避 。但他有很重的心脏病,这种“强刺激”还是对他起到了致命作用。1962年6月24日, 他一头栽倒在“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的一次晚宴上,当即含恨而死。 鲁迅去逝得早,不是徐先生的主要攻击对象,但有些话说得也很够份量。1952年,他 在香港新亚书院文学会发表了一个讲演,题目就叫《漫谈鲁迅》,主要谈了三点:1.在 世界文坛上,鲁迅只能算“三流作家”;2.日本河上肇是“大家”,鲁迅只能算“名家 ”;3.鲁迅接触中外名著甚少,“在他阅读的书单中,找不出一两部真正有份量的中西 著作,这就使他的思想得不到开扩的机会”。 徐先生的这些论断,不能不说是惊世骇俗。作为《鲁迅研究史》的著者,我也是第一 次看到。1996年当我在新亚图书馆读到这些论断时,禁不住目瞪口呆。平心而论,徐先 生的这些论断,多少有些信口开河,经不住推敲。如果说在世界文坛上鲁迅只能算“三 流作家”,那么,我堂堂中华还有无“一流作家”呢?世界文坛还有无“一流作家”呢? 河上肇是日本20世纪初的一位经济学家,他怎能和鲁迅开比例?如果可开比例,他又怎 能和鲁迅相比?至于说鲁迅没有读过多少书,这更是天方夜谭。鲁迅读书之多,众所周 知,是世界罕见的。中国的四书五经之类,很多他都可以背诵。他的《中国小说史略》 涉及了多少古籍?而他《坟》中的那些文言论文,又涉及了多少外国经典和名著?徐先生一味贬低五四文学的奠基人,不由自主地便把实事求是的原则置诸脑后了。 2.受“新儒学派”影响的“传统文化维护派”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指责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