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长篇小说仍然显示出相当繁荣的局面。伴随着中国业已成为全球生产和供应链 的关键环节,中国的“脱贫困化”和“脱第三世界化”的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晰了。日本 学者大前研一指出在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只有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可相比拟。在这样的 变化和发展面前,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所面对的困惑、可能性和机会都是复杂难解的问 题。从目前的状况看,长篇小说的活力和困难都展现得相对丰富。就总体而言,近年的 长篇小说发展呈现出下面一些特点: 首先,长篇小说越来越趋于市场化的运作,畅销书的运作模式已经完全支配了长篇小 说的出版和发行的整个过程。长篇小说已完全不是现代性运作中的宏伟叙事,而是市场 化运行的书市中的消费品。长篇市场的多元化其实完全取决于市场导向。长篇小说的出 版、发行和阅读的整个机制的市场化已经呈现出完整的特点。像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受 活》的对于内容不满意退货的宣传或SARS过去之后出现的一批关于SARS的长篇小说的问 世都明显地呈现出试图精确把握市场的强烈企图心。市场的运作主导了整个出版业,也 支配了长篇小说的写作。销路变成了作家“走红”与否的指标。 其次,长篇小说类型化的走向也越来越明显。像反腐、犯罪、言情等类型的特征也表 现得异常充分,小说和电视剧的互动和配合也日益多样。市场运作日渐成熟。这里非常 明显的是像刘震云的《手机》这样的作品,依赖冯小刚的超强人气和“贺岁片”市场的 习惯力量形成了大规模的消费潮流,书也变成了畅销书。这种畅销书的运作乃是和过去 的先有长篇小说然后改编电影电视剧的模式完全不同的。电视剧或电影是先出的主体, 而小说则是电影或电视剧的剧本的副产品,这也完全改变了原来文学的文化中心位置, 支配其他艺术形式的传统。小说一方面被边缘化了,另一方面也被市场化了。同时,类 型化的小说突破了原有的“新文学”的传统。像反腐小说已经配合电视剧和电影成为一 大成功的类型。像张平的《国家干部》这样的作品和周梅森、陆天明这样的作家的巨大 的影响力说明了“反腐”文学的影响,而海岩的流行则说明了“言情”的影响力。这些 已经说明了新的文学类型的稳定化和成熟性。文学越来越依赖类型的运作,没有类型的 运作,已经不可能造成市场的成功。 第三,长篇小说越来越集中到几个实力雄厚的大出版社出版,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几乎 都是由像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等近年创出 了长篇小说品牌的出版社独领风骚。这些大出版社的宣传发行、编辑出版的力量是其它 出版社难以望其项背的。长江文艺出版社近期大规模的长篇小说出版的举措,人民文学 出版社的传统实力,等等,使得它们在2003年的长篇小说出版中引人注目。长篇出版的 赢家通吃现象日渐明朗,马太效应业已形成。小出版社难于有资金和实力投入整体的选 题策划、作者的组约,宣传推广的实施等环节。长篇小说的出版日渐变成资本和品牌的 游戏。这是2003年越来越清晰的现象。 第四,长篇小说的读者稳定增长,表现出比短篇小说或中篇小说更强的活力。新时期 和大型文学期刊一起崛起的中篇小说近年来与大型杂志一同衰落的颓势并没有终止,反 而越来越明显。长篇小说反而和书籍出版业一道显示了持续不衰的繁荣,长篇小说决定 文学发展走向和读书界走向的状况也开始清晰,将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也会出现虚构和 非虚构的划分,虚构文学的主力产品将是长篇小说。书业将会将长篇小说作为主打的文 学形式加以推展。 第五,“新少年写作”的崛起说明青少年消费者支配读书界的现象已经形成。近年来 ,新的少年写作的崛起已经成了异常引人注目的状况,我们好像已经进入了一个神童辈 出的时代,到处出现的小作家的年龄已经愈来愈小,而他们获得的知名度和市场的影响 力却不可思议地越来越大。从韩寒到郭敬明,这些小作家的轰动效应已经成为图书市场 的不可小视的力量,持续地成为媒体和公众的焦点。而像蒋方舟或阳阳的年龄则更小, 却也有很好的市场认受度。这些现象的矛盾性在于,这种“新少年写作”俨然已经占据 了文学市场的重要位置,却仍然被许多人看成不登大雅之堂的莫名其妙的流行读物。这 种写作的风格和内容仍然是“不成熟”的,却成了不胫而走的新的文化象征。它没有动 摇文学界的批评和阅读机制,却动摇了作为这一机制赖以生存的基础的出版的机制。让 文学出版随他们的崛起而舞动。这当然和出版的市场化以及青少年成为文化消费的关键 性的主导力量紧密相关。于是,“小鬼当家”的文学的低龄化的运动就一发不可收拾地 形成了巨大的新兴产业。 这些深刻的变化说明读书界和文学界在长篇小说方面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 这些变化对于原有的新文学观念构成了深刻的冲击。 本刊转载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