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D91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3)06-0040-06 西部散文,按一般理解,应当是指西部作家(当然也应包括内地作家)以中国西部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人文变迁为描写与感悟对象写事、寄兴、抒怀的散文。那么,在新时期散文创作中,90年代前后崛起的西部散文无疑是一道独特的景致。这种景致,不仅以它的沉雄、旷悍、潇洒、飘逸和厚重,显现出与内地散文完全不同的格调与美质,而且它通过散文所传达出的西部众多散文作家面对西部历史、文化、民族和地域所作的人生与生命的深沉思考,还带出了其意义远远超出西部本身的永恒意味。因此,西部散文在全国的文学格局中虽然处在边缘和远离中心的位置,但是它所告诉人们的关于人与土地、人与历史、人与世界的别样的感受和思索,从大的方面说,丰富和充实着新时期国内散文创作的内涵,而从小的方面来讲,它实际上也在证实着与其不同的同一时态背景下的内地散文即主流散文的存在。所以西部散文的价值不可低估。 在西部散文的创作当中,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应当说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这一方面是由于贾平凹由最初几乎是发自本能地写西部,到后来自觉地追求对西部的阐明与表达,由此体现出以贾平凹为代表的西部散文作家在各种外界因素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之下其西部意识的滋长和文学责任的加强;而另一方面,贾平凹在散文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几个鲜明而又相对稳定的特点,实际也代表了西部散文作家因生存背景的大体相近所形成的共同的创作特征。因此,这里以西部散文创作为总的论述背景,着重分析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及其与西部散文创作的关系。 一 严肃、真诚地创作,或者换句话说,不玩文学,这是新时期西部散文作家共同而且是相当突出的创作特征。 这种突出特征的形成,主要源自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西部散文作家所生活的西部地域环境的独特。众所周知,中国西部在历史上曾是繁盛之地。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这里过去曾经有过的辉煌包括其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就整体地陷落了。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西部这一地域在为人们提供雄浑、阔大、广远而又多民族、多文化共生这一使人感到激动和新奇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同时,的确又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低下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生存的艰难。这就使西部散文作家较之其他地区尤其是内地的作家,目睹了更多的人间苦难,而这种苦难又由于改革开放20年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而更反差强烈,因此,沉重的苦难感、压抑感,使西部散文作家不能不把严肃的创作精神贯穿于创作,因为在这种真诚的审美情感中关注西部,关注西部人的生存,实际上也就是关注自己。其次,就是西部尤其是西北部特定地域、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使西部散文作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更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朴、敦厚、忌虚、尚实的一面,因此他们在创作中真诚、严肃地写作,实际上也正是源自于这种文化精神,是西部人格的一种体现。总之,西部散文作家的创作,相对于内地某些为当今时尚和金钱所动的创作,他们绝少感情的虚浮,表现的虚假,思想的虚空和灵魂的虚无。他们一般不玩文学!而这正是西部散文作家极可宝贵的品质。像新疆的周涛、西藏的马丽华,以及还有近些年来活跃在西部的红柯、龙冬、刘亮程、李敬泽、朱增泉等作家的创作都是如此。 贾平凹作为西部散文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自然在创作中也秉承了这精神一脉,而且在这中间是最有标志性的。例如:贾平凹真诚、严肃地创作,首先是表现在他对散文观照对象的“全心投入”。像他的早期散文《一棵小桃树》、《丑石》,到稍后从文化的视角对西部风情世相进行观照的《静虚村记》、《走三边》、《五味巷》,再到近些年更自觉地用西部意识统摄散文创作的鸿篇巨制《老西安》、《西路上》等,无论是摄取哪一方面的题材,观照什么样的表现对象,贾平凹都始终如一地满怀赤子之情,全身心投入并且以此来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所思所悟、所念所感,尤其是他从不回避自己的创作个性,喜怒哀乐尽显笔端,高尚龌龊真情告白,这一点使其作品令人心动。第二,贾平凹真诚、严肃地创作,还表现在他散文中表情达意上的“平民视角”、“平民情怀”,而这一点也显示出他作为散文家尤其是西部散文家的真诚。统观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可以看出,他和内地特别是在地缘上因政治经济文化较发达而处于中心地带的主流散文、都市散文创作包括作家的不同,他不是把视角与关怀仅仅限于和自己有关的如文化界、知识界或私人性等狭小的生活空间,或者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当代智者的姿态行“拯救”之责,而是从一开始文学创作他便把自己的目光投注于凡俗的生活、平民的情感及其表现。像他在作品中写西北乡野农民的欢乐、痛苦,写西安都市普通市民的安闲自得,写沙漠戈壁各种生命的顽强坚韧,写黄土高原质朴旷远的景致风情,而这一切都表明:他的立场的民间和感情的贴近大众。当然,贾平凹这种视角与情怀的选取,是和他本身的出身背景及经历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他只有这么写,只能这么写,才能够使自己的“表情达意”更加真诚,因为他不能无视西部经济的落后,人们生活的贫穷,所以文学包括散文在西部作家的潜意识里绝非只是作家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第三,贾平凹真诚、严肃地创作,近些年来还直接体现在他自身由于西部意识的逐渐增强,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影响,而对于“大散文”包括“行动散文”等主张身体力行的实践上。因为这两种散文主张,无论是作为贾平凹的首倡还是别人提出他全力支持,究其实质,都是为了改变90年代前后弥漫于国内散文创作当中的那种过于萎靡、浮躁或甜腻媚俗等商业化、私人化写作的风气,从根本上“倡导散文的真情实感的恢复,呼唤一种大的气象,使散文生动起来”。[1](14)因此,贾平凹率先“行动”,除了以《美文》这个在海内外曾因提出“大散文”、“行动散文”概念而引起较大反响的刊物为旗帜,先后组织两批散文名家以田野作业的方式走进西藏,走向黄河,进行西部采风并奉献出大批掷地有声的散文精品外,他自己也更进一步深入到他已经在那生活了27年的老西安,走街串巷,遍访民间,披览古籍,查索文档,终于拿出了分量极其厚重、反思色彩极其鲜明的长篇文化散文《老西安》。这可以说是他真诚实践的结晶!另外,他的长篇系列散文《西路上》更是他一路体验走访古丝绸之路文化历史变迁的呕心沥血之作。